导航:首页 > 电影影评 > 以前的香港电影人声怎么做的

以前的香港电影人声怎么做的

发布时间:2024-08-10 06:05:13

Ⅰ 电影是怎么配音的

两种情况:

一是近几年引进的国外大片,国内译制公司能够从国外授权方拿到混音素材,就是人声、背景音乐、特殊音效还没有混在一起的音轨,这样比较容易,国内只要配好人声,与其他音轨混声就可以了。

二是经典老片,或者没有得到授权的片子,拿不到混音素材,就需要通过技术手段(专门的硬件设备)把原配音中的人声去掉(实际上很难完全消除),再把配音的人声加进去。

Ⅱ 请简述声音对电影的影响,数码技术对电影的影响

声音方面如下:

在讨论声音对影视艺术的影响时,我们更愿意以电影声音为例加以探讨。这不是因为我们对电影声音的偏爱,而是由于电影声音经历了比电视声音更加曲折的历程,同时也由于电视声音与电影不仅在类型上而且在创作上都十分类似。

为了讨论电影声音对电影艺术的影响,我们可以粗略地将电影声音分成以下几个历史时期:(1)在电影史上称之为"无声电影"时期。这一时期大约从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造出的第一部"电影放映机"起,到1927年美国黑人歌手阿尔。乔生在银幕上向观众大声喊"朋友,你们并不是什么都听不到了吧!''止的32年; (2)以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洛夫在1928年7月20日签署的《有声电影的未来(声明)》为标志的"经典声音理论"时期;(3)大约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现代声音理论时期。我们进行这样划分,仅仅是为了便于问题的讨论。事实上,严格的界限是难以确定的,除了受到我们所掌握的材料限制外,一种思潮或创作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往往是错综复杂的。此外,我们还不能忘记声音制作技术对电影声音的巨大影响。

尽管在电影史上存在一个"无声电影"时期,但从电影声音史的角度看,如前所述,她并不存在真正的"无声"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声音仍然对"电影艺术"

产生巨大影响,只不过她对纯视觉艺术的无声电影带来的麻烦比帮助要大得多。

严格地说,在电影诞生初期的影片,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游艺场的新奇节目,即使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噪声始终是干扰受众观影的首要因素。这时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根据听觉掩蔽效应,采用乐师或乐队临场演奏的方式消除这种干扰;后来,这种现场配乐或配音逐渐与影片内容相关。大约从20世纪初开始,为了改变现场音乐伴奏随意性大的问题,欧美音乐出版商专门为电影院编印"情绪音乐曲选",为各种情绪主调的场面选定现成的乐曲,供电影院乐师或乐队根据上映影片的内容事先编妥配曲系列。

音响效果一般采用事先录制唱片的方式,但由于技术上的困难,常常出现声画配合不准确的笑话。由演员或歌手在银幕后面配合画面临场念词或唱歌的做法则比较少见。

初期的声画同步影片使用的是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发明的"维他风"系统,即用大型唱片录音并利用机械连结装置造成声画同步,犹如当今的双片放映。这种方法很快就被德国托比斯公司的光学录音还音系统所代替,有声电影的初步技术准备始告基本完成。这时的有声电影在很大程度上也只能算是一种技术发明。只有在爱森斯坦、克莱尔等一些电影艺术家发展了声画关系的不同形式(如音画对位、画外音等)之后,声音才真正成为电影的基本艺术元素。纯视觉艺术的无声电影开始蜕变为视听艺术的有声电影。

有声电影是技术与市场结合的产物。在电影创作和电影理论方面,却遇到种种阻力——事实上,这种阻力至今在某种程度上还严重阻碍着影视艺术的健康发展。

固守电影是视觉艺术的人们认为,声音进入(无声)电影,破坏了电影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完整性。法国电影理论家鲁道夫。爱因汉姆认为,"电影正是因为无声,才得到了取得卓越艺术效果的动力与力量。"因此,他主张重要的是要"去追究声音的存在本身是否合理这样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他尤其反对声音中的对白,认为"……对话一旦占有统治地位,就会导向戏剧","……

缩小了电影的世界".法国导演雷纳。克莱尔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种观点。他在1929年写道,"由于这种进步,电影是得不偿失的。它占领了声音的世界,但是,它却失去了无声电影所统治的梦幻世界。"他同样极力反对电影中的对白,并指责一些剧作家说:"他们的职业偏见使生活在他们眼中被简化成一连串的对话","拙劣的对话。……将成为对白片的大祸害。"①尽管如此,电影声音并没有因此从电影中消失,而是以不可阻挡之势,越来越受到市场(受众)的欢迎。

= 据报道,美国好莱坞在有声电影出现后的1929年比1927年的观众几乎猛增了1倍,从6000万增至1.1亿。这种趋势随着录音技术的发展而继续向前发展。特别是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前)苏联电影学派奠基人,对声音进入电影表示了极大的热情。他在与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洛夫签署的《有声电影的未来(声明)》②(:1928年7月20日)中一开始就欢呼:"朝夕思慕的有声电影的理想终于实现了。"他们在肯定了蒙太奇是电影的基本与惟一手段后,明确指出,"……与声音的巨大意义比较起来,色彩电影和立体电影的意义则是微不足道的。"尽管他们在《声明》中不恰当地强调了声画对位的作用,但已经提出了声音蒙太奇、画面蒙太奇(他们称之为"视觉"蒙太奇)和声画蒙太奇的重要概念,并且清醒地看到了它们的巨大作用。《声明》指出:"主题和情节的课题日益复杂,试图仅仅用'视觉'蒙太奇的手法来解决这些课题的做法,或者导致完不成任务,或者导致导演使用别出心裁的蒙太奇结构,而这种蒙太奇结构是会使人对莫名其妙的手法和反动的颓废艺术害恐怖症的。

"作为新的蒙太奇成分(作为同视觉形象组合在一起的一个独立部分)来加以处理的声音,必然会带来一些具有巨大力量的新手段,帮助我们表达和解决那些极其复杂的任务,此前我们一直苦于找不到克服这些任务的办法,因为电影的方法不完善,它只能利用视觉形象。"他们的影片《战舰波将号》和《母亲》等,不仅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并且丰富和完善了蒙太奇理论,尽管这篇t声明'有它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实践证明它不仅在有声电影初期,并且直到目前为止,仍对有声电影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影响。"

数字技术如下:

电影是一门结合了科学技术与艺术,并以商业形式体现其自身价值的文艺作品,其起源,发展过程无一不受科学技术的影响。电影始于1895年的法国,声音经历了无声电影、有声电影、单声道电影、立体声电影、杜比立体环绕声立体声电影、DTS数字音频电影,图像上经历了黑白电影,宽银幕彩色电影,立体电影等,承载介质及拍摄手段上经历了从传统胶片到数字介质的过程。数字技术在上世纪末以万川归海的气势席卷全球,给整个工业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影响了工业生产的几乎所有领域。本文对数字技术给电影工业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进行一些浅显的阐述。

社会的发展过程一直都受科学技术的影响。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其记录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又反映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就其自身来说,其表现手段就是科技。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科技,不同的科技手段必然对应不同的电影艺术。电影工业曾发生过三次革命,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我们现在正处在第三次革命中,从传统到数字。显然,这三次革命都是技术不断创新的结果。Freeman定义的四种技术创新中有一种是“重大技术创新”。我认为,这种技术创新是一种从无到有并且在时间上非连续的技术创新,就像数字技术从无到有,这个过程是长时间研究开发的结果。重大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影响是四种技术创新中最为深远的。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解决了电影从制作到放映过程中的许多难题,之前无法拍摄或很难拍摄的镜头应用数字技术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而且可以大大节约制作成本。重大技术创新在投入生产后,就出现“渐进性技术创新”,这种技术创新在时间上连续,是短期的技术进步。具体体现在数字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电影中,如DVD、网络电影、手机电影等。这两种技术创新的结果就是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这也是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新的技术最终就应体现在其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上。技术是手段,经济是目的,技术为经济服务。

应用数字技术,可以给电影带来很多好处,在图象方面,RGB共256×256×256甚至更多的颜色组合使画面色彩丰富逼真,24祯/秒的放映速度使图象流畅连贯。南京国际影城15米宽的数字电影银幕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图象清楚得甚至可以看清皮肤上的细节,秋毫毕现。其效果与传统胶片电影不可同日而语。CG技术的充分应用大大提高了电影的制作水平。《泰坦尼克号》、《侏罗纪公园》、《星球大战》…这些耳熟能详的美国大片在数字技术之前只能出现在导演的脑子里。《侏罗纪公园》里一只只逼真的恐龙似乎要把观众带回到侏罗纪时代,《星球大战》中炫目的太空战又把人们送到了未来世界。艺术家们的想象力天马行空,不受逻辑思维的束缚,数字技术让天才导演们能随心所欲地表现他们的艺术情感。在电影的声音方面,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及数字音频的过程。电影艺术是在记录社会生活的,生活是充满语言和音符的。对于语言,《圣经》里有语言统治一切的教义;对于音乐,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是净化人类灵魂的手段。没有声音的电影是不完美的。电影是不该没有声音的,只是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刚开始时的电影只能是默片。上世纪20年代开始声音被加入到电影中,到70年代,美国杜比实验室成功地将立体环绕声应用到《星球大战》中。炫目的效果,震撼的声音,《星球大战》让美国观众叹为观止。我曾一次又一次去南京的五星级影院----华纳影城仔细聆听他们的玛田音响,其声音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干净有力。高频嘹亮甜美,极富颜色感,中频人声亦幻亦真,定位分毫不差,低频量感似春雷涌动,让人热血沸腾。这些美好的音符只有数字技术才能充分演绎出来。70年代的《星球大战》票房纪录直到90年代才被另一部数字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所破,后者又被《泰坦尼克号》所破。历史票房前三甲都是科幻电影,科技含量高,充满未来感,这也许反映了美国人的超现实主义思想。可以看出,这三部电影都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没有数字技术,就不会有这样的超级大片。正是这些超级大片激励一批又一批的电影人更加努力地去追求更高品质的电影。他们的努力同时也促进了电影的进步。这是对技术进步的一种正反馈,双方相互激励,共促发展。

也许有人认为,电影的本质是内容,而非影音效果。对于这一观点,我持坚决反对的态度。电影的本质是内容,这点没错,艺术家诉诸情感,把电影作为情感的载体,以此唤起观众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如果把内容看作事物本质,那么,影音效果可以看作事物的表面现象。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认识事物的过程是透过现象上升到本质。试问,一部电影的影音效果很差劲,图象模糊,声音缺乏质感,现象如此不清楚,无法进行细致的观察,连现象都无法充分认识,又谈何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呢?技术的革新不断提高画质,改善音质又还有什么意义呢?认识艺术背后的艺术家情感是目的,欣赏电影是过程,目的固然重要,但不该忽视过程。中国人向来讲究实用,求功利,重目的,却往往忽视了过程,究其原因,我想是理性精神的缺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其英文名是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relativity是联系的意思,其本质在于揭示物质与运动,与时间,空间的普遍联系,洛仑兹坐标变换导出的结果是时间与空间是相对的。我们就把其翻译成相对论。普遍联系是本质,相对是结果。我们只重结果,却忽视过程本质,这一翻译就体现出理性的缺失。这种理性精神的整体缺失使工业社会中的技术创新往往都出现在西方国家,其结果,技术—经济的变革大大促进其经济的发展,这也许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领先于中国的原因之一吧。

在电影文化的传播渠道方面,数字技术使看电影成为一件像吃饭睡觉一样简单的事。在数字技术之前,电影几乎只能在电影院看,虽然有录象带可以在家观看,但其不菲的价格使之难以普及。有了数字技术,可以在网上看,买廉价的影碟看,甚至可以在手机上随身看。还有一点很重要,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引进美国大片后,好莱坞电影开始冲击中国市场,让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可以看到更多更优秀的电影作品。但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政治体制上毕竟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别,电影总局对许多美国电影进行“阉割”,甚至封杀,这种对艺术民主不尊重的行为使我们错过了许多好电影,例如〈〈沉默的羔羊〉〉、〈〈七宗罪〉〉、〈〈电锯惊魂〉〉等这些看似变态实则内容深邃的电影无缘中国银幕。通过网络,通过盗版我们仍可以观看这些优秀的电影。盗版问题在中国已成为一大公害。但我个人看来,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具体的,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就目前而言,盗版在中国市场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首先,如前所述,通过盗版可以观看到一些正版或电影院看不到的好电影。其次,艺术不该仅仅重视其商业属性,尽管商业是目的,但作为一种文化,就该让更多的人共同参与。在美国,2006年电影平均票价是6美圆,但在中国,就南京而言,看一场电影均价在50元左右;在纽约时代广场这样的黄金地段的顶级影院看〈〈碟中谍3〉〉只要10美圆,南京华纳影城票价是50元。这样很显然使电影成为一种高消费的活动了,大部分人在这种情况下就选择盗版,因为艺术欣赏、文化交流不应该是富人的专利。最后,中国的正版片大部分粗制滥造,良莠不齐,远比不上原版复制的盗版,而且价格很高。所以,喜欢电影的人痛恨盗版,但又不得不买盗版。总之,数字技术在电影文化的传播上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任何事物都具有好和坏的两面性。数字技术在带给我们高品质的电影,给电影公司带来丰厚的票房时也带来了技术的异化问题。在电影制作过程中,数字技术取代了部分真人的表演,人的情感是任何技术都无法替代的,这多少是对艺术欣赏的误导。电影〈〈西蒙妮〉〉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不成熟的数字技术运用到电影上更是劳民伤财,亵渎艺术,一片骂声中的〈〈无极〉〉就是这样故作深沉,自食其果!数字技术最大的负面影响就在于其传播方式上,盗版问题严重,尤其在中国,因为数字技术使一张高质量的盗版光碟制作成为一件成本低、操作简单、利润高的事情。这是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与偷盗无异。电影公司的巨大投资常因盗版而无法收回,电影公司逐个亏损,逐渐倒闭。这些现象在香港尤为普遍。长此以往,盗版势必拖慢电影工业的发展,甚至使之毁灭。还有,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喜欢从网上下载电影,这会使他们进入一个认识误区,因为数字时代的电影应该是画面艳丽,音效震撼的数字电影,而那些网上下载的电影由于网络容量的限制使其图象、声音品质大打折扣。这些都是技术的异化。我们应充分认识其危害性,扬长避短,正确处理数字技术给电影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Ⅲ 电影的配音是怎么处理的

DV拍摄,声音质量肯定不是太好,在拍电影时,也会有这样活着那样的声音被录进来,这就是为什么电影需要后期配音的原因,当然有些时候也会保留一些现场原声,只是在情况比较特殊的情况之下。
还有就是电影现场录制声音是和录制画面是分开进行的,专门录制声音的话筒价格是很昂贵的。
电影一般在后期肯定要加入音乐,所以背景声音需要纯净,当然演员的台词还是不能错的,毕竟后期配音需要对口型的,要是乱说的话,口型是不容易对上的,台词说错了,表情、感觉都会不一样,肯定要从来啊。
能消除杂音,但是消除的同时,人声也会失真,即便是通过软件调整,也会不好,当然在录制人声的美感,和嘴与话筒的距离,角度等都有关系,所以要是采用现场声音的话,演员的声音也不能太完美的呈现。

Ⅳ 电影中声音的运用

电影中声音的运用

    关于电影中声音的综合应用,陈西禾同志的《接电影中声音的运用》一文(发表于《电影艺术》杂志1979年第2、3期)已作了极其全面而详尽的论述。本文只准备若干当前特别应予重视的问题加以阐述。

   空间感

  电影的画面是平面的二维空间,在视觉上它是依靠画面构图和拍摄对象之间的大小比例来造成立体的三维空间的幻觉。如果能充分利用声音这第五维度的各种空间关系的特点,如远近的关系、室内空间的混响特征和自由空间的种种特征,就有助于加强画面的立体感,甚至可以用声音来表现画面外的空间关系。

  其实,声音的远近关系早在有声电影出现的十年内就已经受到重视。1928年,格里菲斯在《亚伯拉罕.林肯》一片的一个远景镜头就表现了“从远处传来的声音”。1931年的德国影片《蓝天使》,随着开窗关窗,户外人声就有强弱变化。当然那还仅仅是一种粗糙的示意。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艺术上的探索,声音空间感的运用越来越丰富多样,越来越逼真。例如,在七十年代的一部英国影片《十一月五日》中,警长一边说话,一边穿过三个房间,他的话声在每间大小不同的房间里的混响特征都是不一样的,使观众从声音里感到了运动。美国影片《公民凯恩》就是利用混响特征表现报业大王恩晚年在那空荡荡的宫殿式的住宅里的孤独。在一部表现法国抵抗运动的影片中,有一场面表现抵抗运动的战士与法西斯坦克交战。战士与坦克始终没有出现在同一画面之中,而且没有景次的差别,两者的空间空系全凭坦克履带声的远近表现出来。这些手法在国外的影片中已屡见不鲜。近两年,由于运用了道尔贝降噪系统,空间感更成为必不可少的要求了。美国导演奥尔特曼已经在几部影片中拍外景时运用八个声道和十几个无线话筒来进行同期录音,其效果也可想见。

  就录音设备条件来说,我们并不算落后,但是,由于对这方面不够重视,没有充分发挥设备的优越性。在艺术上没有要求,当然在技术上也就没有探索、试验,或者是有了要求而不晓得利用(据我了解,一些电声学研究机构在这方面是有研究成果的,我们电影却没有利用)。比如,去年上映的三部影片《樱》、《归心似箭》和《等到满山红叶时》,虽然注意到自由空间的回响,但是秃山上、深山老林里和三峡的江面上的声音听起来都是一样的回响,缺乏细腻的变化,这就失去了真实感。而在一部音乐家的传记片中,本应对声音做更细致的处理,但无论画面是什么景别,无论男女主人公相距多远,或者距离正在起着变化,无论是在江面上或竹林里,那琴声不知为什么始终处于前景,毫无变化。在另一部影片中,两人在大雾弥漫的山峰上的岩石间格斗,但他们的脚步声不仅没有透过迷雾传来的特征,反而是踏在空洞地板上的声音。又如法国影片《愤怒的人》中在大车库辨认撞毁的汽车的那个场面,一切细小的动作都发出那空荡荡的大车库的混响声,然而为这一场面配制的华语对白却是录音棚里纯净的声音,这使观众听起来感到非常别扭。

  声音还有延伸画面空间的作用。画面的空间怎样也超不出银幕的四框,如果使用各种不同透视关系的画外声音,就仿佛打开了银幕的画框。看不见声源的声音能产生特殊的效果。例如《青春之歌》中白莉萍公寓除夕的那场戏就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效果。我们先看见白的一些朋友聚集在正房,聊天,唱《流亡曲》。崔秀玉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跑进耳房去。接着画面上出现白和林两人走进耳房来劝慰。这时画外传来正房的《流亡曲》,悲愤和绝望的喊声,砸酒杯的声音。这一效果(包括人声、音响、歌曲)不仅加强了耳房这一场戏的情绪气氛,而且使观众下意识地在脑海中看到了正房的那番情景,从而扩大了画面的空间,加强了纵深感。《愤怒的人》里,主人公尾随夜总会老板时,他处于银幕上的前景朝纵深走去,突然从他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两个人从后面冲上来把他抓住。由于这脚步声空间感强,使人感到那两个仿佛是从观众厅扑上银幕似的。

  而印度影片《流浪者》墙后抓贼的那场戏则更增添了喜剧的效果。我感到,尤其在今天,当声音的表现可能性越来越丰富多样的条件下,画面的构图不应再局限于传统舞台框那种“封闭式”的处理:自成一个世界,与画框外隔绝,人物的注意中心始终保持在画面内;应当更多地用“开放式”的画面构图,打破舞台框,使空间变得更为开阔自由。而声音将大大有助于这样的表现,从而使画面更为逼真。

  传达信息

 说到传达信息,一般都认为就是台词,并且由此对这一承担着如此神圣职能的对话---影片的思想性,不敢轻易另作它用,并且深怕观众听不懂,或者没有听清。银幕上不论是正面或反面人物都是吐词清楚,涵义明确,连犯口吃毛病的人都少见。难道《等到天黑》里那个匪首故意含混不清的话语不正是多了一层涵义---优越于对方,稳操胜券?实则各种战争的影片中,有一场面是女主人公的渺小身影站在街心,陷入两旁驶过的坦克车队之中,一切都淹没在那震耳欲聋的坦克车声之中。它鲜明地道出了这部影片的主题思想。

  声音还可以作极其主观的运用。在瑞典导演伯格曼的影片《沉默》中有这样一场戏:姐、妹两人和妹妹的儿子在旅途中来到某一外国城市。街道上传来隆隆坦克声,似乎正在发生一场政变,儿子伏在旅馆窗口往下观望。他的母亲不愿听到这些声音,命他把窗关上。但在窗未关上之前,那些噪声突然没有了。这是从母亲的角度,主观上把一切声音都关掉了。接着是孩子的姨母对房间里收音机播送的音乐感到非常烦躁,于是她走到关上的窗前,这时,音乐声消失了,而街道上又传来了坦克声。当她转身往室中央走去时,乐声又显出来了。她走到桌旁把收音机关掉,音乐止。当然,这是少有的,表现主观音响的手法。

剧作功能

 声音(不仅仅是对话)既然可以表达信息,那必然可以直接参与情节之中,使它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尤其是音乐,更可以直接揭示外部动作的内在规律。

  美国影片《翠堤春晓》有这样一场戏:作曲家斯特劳斯坐在钢琴旁为歌女克拉拉创作一首恋歌《当我们年青时》,他的妻子波尔蒂端着茶走进屋来。她想当然地以为那首恋歌是为她而作的。这使斯很恼火,流露出对她的冷淡与厌恶。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感到不解。随后,当他的音乐朋友们在演奏这首乐曲时,克拉拉到来了。原来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波从克拉拉的神情突然悟到这首乐曲原来是为那个女人写的,她的丈夫有了新欢。我们从银幕上看到和听到这首乐曲的演奏以及波的面部表情的变化。就这样,这首乐曲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并且使冲突表面化了,歌曲本身也优美动听。如果去掉它,这场戏就得另作设计。

  这里顺便提一下,前面提到,为了插曲,画面被迫作大量图解说明,这是很笨拙的。看来问题在于插曲脱离了剧情,它往往出现在高潮以后,恰恰处在向低潮发展的地方,因此不仅没有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反而成了多余的东西。《天去山传奇》使用画外的歌曲时,画面上恰恰是男女主人公表面的无声场面,因此并不显得多余,而是烘托了情绪。

  时代感

  应当注意声音的时代感,尤其是音乐。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公园里出现手风琴手在拉奏《风流寡妇》是令人难以理解的。《枫》里出现了那一时期的“造反歌”:“拿起笔作刀枪,齐心合力打黑帮......”,顿时加强了场面的时代气氛。《早春二月》里小学生们唱的那首《云儿飘》,《闪闪的红星》中的《打倒土豪》都增添了时代气氛。不过肖涧秋弹的那首钢琴曲,无论从作曲技巧和人物的业余演奏技巧来说,都因不符合时代的实际情况而影响了那场戏的真实感。超越了时代和客观实际的艺术追求只能给人以虚假之感。正如录音师也很难为一个普通的单身干部所住的那间三十平方米的宽敞房间搞什么空间感,那就成了假上加假了。这里要提一下陶岚家的那架钢琴。在江南的偏僻小镇,气候潮湿,那钢琴怎能保护得那么好,居然没有一个走音的琴键,肖涧秋初来乍到,也没有弹一个音阶试试。在外国影片中走音的钢琴实在不少:《你永远在我心中》的钢琴的高音A是经常走音的;在一部苏联战争片中的钢琴有好几个音是走调的;在美国影片《忠勇之家》中,小妹妹在刚挨了一颗炸弹的家里的钢琴上为欢迎新婚哥嫂弹奏《婚礼进行曲》时,那架钢琴没有一个音是准的。在美国影片《斗牛》中,青年作曲家在郊区小餐馆的钢琴上合着广播里的节目演奏他的新作时,看来创作者不忍用走调的钢琴来破坏这首乐曲,因此搞了一个折衷办法:那架老钢琴有七个琴键的白装饰片已脱落,露出了黄色的木头。国外影片处处注意真实性的细节,而我们却太不讲究了。

  演奏音乐所使用的乐器和时代(以及民族、地区)也有一定关系,当然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曲调。无论如何,古代历史题材的影片中用电吉他,恐怕难以为要求严格的观众所接受。不过用电子发声器来创造某种特殊的音响效果,那又另当别论。

  时间感

  利用自然界的声音或计时工具的声音来表现时间的迁移或季节的变换,这已是电影中司空见惯的手法。问题在于,一些手法一再重复,已落俗套。为什么不能进一步发挥想象力,探索现实环境中的各种声音特征来表现时间、季节呢?比如,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声音传播的特征,不同时令的风俗习惯中的音响等等,都可以从艺术表现上加以利用。《早春二月》用火锅的咝咝声创造了江南腊月的气氛,构思新颖并有民族习俗的特点。《小字辈》用聒耳的蝉鸣来表现盛夏,吵得令人心烦,这不正是作者的意图吗?

  英国影片《相见恨晚》利用收音机播送一首熟悉的钢琴协奏曲来贯穿整部影片。故事采用了倒叙手法,在几次的闪回叙述中实际时间拉长了,当画面再次回到开场时的背景,这首乐曲已接近尾声。因此,它除了作情绪背景用以外,不使观众有了一个限定的银幕时间概念---演奏这首曲子所需要的二十分钟。

 声音运用得巧妙,还可以构成声音的闪回。例如,在美国影片《我们的黄金时代》中,战后失业的复员军人偶然来到停放战后报废的机骸坟场。他登上一架当年曾驾驶过的同一型号的飞机残骸,坐在轰炸手的座位上陷入了回忆之中。影片在视觉上并未表现回忆。摄影机静止地从外面拍摄那架已卸掉了发动机的轰炸机的正面。画面外响起了重型轰炸机的那四个发动机的共振声。这一音响渐渐被低音乐器所接替,形成了一段紧张的乐曲,同时夹杂着当年战斗中的喊话:“发现目标!”、“机翼着火了!”......就这样,在画面不变的情况下,声音把观众带回到战斗英雄的战斗过去,并与他现在复员后失业的困境形成鲜明的、具有社会批判意义的对比。同时在这段沉思的、具有内部紧张性的缓慢的短段落里,又避免了因使用一系列快速短暂的闪回镜头而破坏其节奏。

综合运用

  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音乐与音响效果不能同时使用。这条陈规早已被先进的技术和成功的艺术实践打破了。人声、音响效果、音乐,一切电影艺术效果所要求的声音都可以同时出现,并可作不同强弱的要求。这如同管弦乐的配器法,是个艺术处理的问题。只要在频谱上处理得当,仍可以清晰地听到各个“声部”。例如有一西方作曲家谈到,因为某一演员是浑厚的男低音,因此他注意到在另一音域中为他配上一段乐曲。利用不同的频谱区来处理不同的声音是一个较简单的技术问题(这是声音的掩蔽效应在实际录音中的应用),但能给创作者以充分的艺术表现的自由。在电影这门技术产物的艺术中,掌握一定的有关科学技术知识对艺术创作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遗憾的是,我们有不少艺术创作者抱着耻于了解技术的态度,那么,他的表现手段当然也就大受限制了。

  英国影片《卡罗兰夫人》片头字幕的背景画面上是卡罗兰骑马奔驰的一系列镜头,声带上是奔腾的马蹄声,水塘的鸭叫声,同时还逐渐隐显了一段刻画女主人公命运的优美的抒情音乐。尽管两种声音是一缓一急,节奏不同,但效果极为统一,形成了对这个人物性格的两个方面的对位。另外一部表现凶杀的影片《黑色的圣诞节》,使用“平安夜”的圣诞节合唱,但配合着画面,在歌曲将近结束时远处出现了几声凄凉的犬吠声,顿时给圣诞节欢乐的节令气氛投下了阴影。

 我国新片《第十个弹孔》母子在监狱里见面的一场戏也把话声叠在音乐上,它在效果上出现的一些干扰,如大提琴的音域和话声太接近,那是技术问

两个例子

  下面先以美国四十年代一部较一般的影片《当差的妹妹》的开场为例,来尝试说明在影片中如何平衡使用电影中的人声、音响、音乐这三个方面。

  影片故事是好莱坞的俗套之一:一个穷家女向往登上乐坛,几经周折,终于被大老所赏识,并遇见才子,有情人终成眷属。影片的开场是在火车上,那些一心想登台的歌女得悉某名作曲家也搭乘这趟车,都想闯入他的房间,显显身手。作曲家十分恼火,黑人乘务员出了个主意,把这些人引开。结果女主人公安娜找错了房间,给一名推销员唱了一曲。

  片头字幕上响起了好莱坞所惯用的那种不合理地借自歌剧序曲形式的、歌颂安娜的爱情的主题音乐。当画面转入火车车厢内的情影时,音乐用小提琴的上行乐句过渡到主要是模仿火车节奏与汽笛声的音乐,并稍稍暗示出即将出现的“太阳孪生姊妹”的歌舞音乐的性质。音乐渐隐,火车音响出现,随着过道关门声及“谢谢”声出现了孪生姊妹,她们给人的视觉听觉形象体现了一个“俗”字:衣着打扮俗,操着南方德克萨斯州的土佬口音,语言不雅,音域高,音色尖,喉音重,节奏急促而跳动。黑人乘务员指给他们作曲家的房门。孪生姊妹按门铃(声),作曲家开门(声)。她们立即在过道里又唱又舞,节目是较俗的音乐厅歌舞,而且唱到最后一句两人都稍稍走调(有假定性音乐伴奏,强烈的火车节奏)。两人舞完后气喘吁吁(声)。作曲家婉言谢绝,把门关上(声)。他的声音是男中一高音,音色温和,声调很不耐烦。音乐一停就立即显出火车隆隆音响。孪生姊妹走后,作曲家开门喊“服务员!”他与黑人乘务员交谈时,除了隆隆车声外还传来长长的几声汽笛,衬着黑人的沙哑的声音,他吐字含混,男高音,节奏慢。安娜在另一节头等车厢背对摄影机沿过道走下去,经过两节车厢连接处,车声大作,进入下一节车厢关上门(声)后,车声又发闷了。安娜走进二等硬座车厢,迎面传来嘈杂人声。安娜保持背朝摄影机,沉默地在孪生姊妹旁坐下。那两人依然叽叽喳喳地在议论着作曲家。火车音响在继续。一名餐车服务员敲着预告午餐的木琴(1351)走过,孪生姊妹边说边离座去餐车就餐。当安娜在近景中转过头来露出她那美丽的侧面脸孔时,同时开口轻轻地叫了一声“服务员!”纯正的北方口音,音域较孪生姊妹低一些,音色柔和悦耳,语调从容(这是为一个歌星精心设计的视觉和听觉的亮相)。火车音响始终未断。服务员告诉她一个错误的房间号码。安娜敲门(声)他走进去时,传来房间内的乘客盖上玻璃盖的碰击声。安娜在两句话之后就抢机会唱起一首高雅的抒情歌曲。他的歌声一切方面都符合美声学(bella canto)的要求。在这首歌的引子之后立即加入了火车的节奏,并且在半途还暗示出火车进站、停车、离站的节奏变化。当作曲家到站下车,并在月台上停下来买报的时候,穿过月台上的各种噪声、车头放气声,从远处车厢里传来了安娜的轻微的歌声,并引起了作曲家的注意。作曲家一边和报贩说了几句,一边在倾听。他们的话声和画面是一致的--处于前景(!)。在车厢里安娜唱完后,立即出现火车的音响,一直持续到这场戏以关门声结束。

  就在这13分钟的开场戏中,声音的设计是多么的细致。首先,出场的五个人在音高、音色、口音、节奏上都有差别,并且在孪生姊妹和安娜的声音之间特意安排了俗与雅的对照,从而突出了安娜。两首歌共占三分半钟,第一首是为了衬托第二首,它保持观众兴趣的是它的“低劣”。第二首歌不仅“美”,并且还承担了戏剧性悬念,这是那作曲家在故事中四度错过安娜的歌唱的第一次。此外,虽然这部影片卖的招牌是那时的新兴女歌星迪安娜·窦萍的歌喉,但创作者却并不害怕按照剧情的要求(而不是音乐会上的要求)在月台上的镜头中根据画面中的场面调度的透视关系把那优美的歌声推到背景,而把处于前景的作曲家的话声合乎情理地摆在前景,并在前后景之间混杂了月台上的各种噪声,从而给人一种艺术的逼真感。至于对话、音响和音乐的关系,设计得也很细致。音响在没有音乐时始终持续着,并且表现出空间环境变化的音响特征。开门、关门、玻璃杯碰击声、喘气声等都一一表现出来。在有对话的场面中,音响依然持续着。而音乐出现时,虽然音响中断,但音乐依然在节奏上保持了音响特征。不过这是距今三十五年前的老片子,无论在技术上和艺术上都已落后和陈旧,声音显得单薄,假定性的音乐太多。

  这里在援引一个同时运用人声、自然音响和音乐来造成情绪气氛的转换的例子。

  美国影片《翠堤春晓》(1939年)中有这样一场戏:当歌女克拉拉终于让她所热恋的斯特劳斯留在维也纳,独自登船离去时,斯特劳斯站在码头上,百感交集。轮船起航时,船上的乐队奏起了当时已在维也纳流行的《当我们年青时》(斯为克所写的情歌),克拉拉随着乐声唱起了这首歌,最后一次向斯表示眷恋与惜别之情。歌声悠扬,随着轮船向多瑙河的夜雾中驶远,歌声也越来越远,最后和轮船的黑影一起消失在迷雾之中,余音缭绕。(可以设想,在这里如果不忍损害这位歌剧明星的歌声,把声音始终摆在前景,那怎么表现出影片剧情所要求的惜别之情呢?这是四十一年前的艺术水平。)透过夜雾远远传来轮船的一声低沉的汽笛……又一声……又一声,越来越远。斯特劳斯孑身踯躅在码头上。间或,背后驶过一辆晚归的马车,马蹄与车轮在石头路面上敲击出冷清的辚辚声。斯特劳斯久久徘徊直到天明。水平线上露出了太阳。画面外短暂地响起了暗示出《蓝色多瑙河》的动机的几个音符。斯特劳斯踱到水边,坐在石阶上沉思。背景上跑来一伙欢笑着的洗衣女,青春的欢笑声稍稍引起了斯特劳斯的注意。一个店老板端着木盆走出店来,哗的一声把一盆脏水泼在斯特劳斯近处的水面上。斯特劳斯一惊。闪烁着太阳光芒的水面上响起了斯特劳斯脑海中正孕育着的《蓝色多瑙河》的旋律。当这首乐曲完整地演奏出来时,画面上出现了多瑙河沿岸阳光明媚的秀丽的景色。一艘小火轮驶过,发出一声明朗而尖锐的汽笛声(和前面夜景里的低沉的汽笛声形成情绪对比)。接着出现一连串图解说明的画面,表现这首圆舞曲如何在世界各地受到欢迎,各民族的青年男女都随着乐声翩翩起舞。当乐曲演奏到那段轻快跳跃的乐段时,画面上出现了印刷工人踏着圆舞曲的节拍摇头晃脑地在印刷《蓝色多瑙河》乐谱的喜剧性场面。尤其是一名胖乎乎的青年工人鼓起腮帮子用嘴吹出一句断奏staccato的乐曲的形象,更带有喜剧性色彩。就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导演利用各种声音和画面巧妙地结合,紧紧地掌握住了观众的情绪变化。这样的处理是多么出色啊!

�������M

Ⅳ 电影片段配音,内容已经跟原来的的电影配音完全不一样了,但是音效还是原来的人声,这是怎么做到

这需要很好的创作台词。也就是说新的台词说出来和原来的口型能大概对上。
包括译制国外电影也一样,如果电影中人的嘴动了三下,而中文配音说了10个字,明显嘴型对不上,看起来别扭。所以有时宁可牺牲翻译准度也要对嘴型。

Ⅵ 如何在影视制作中录出最棒的声音

好的声音素材对于电影声音而言确实是一笔财富,而要想获得好的声音,就要从现场录音开始。一般来说,电影现场录影中,重点工作是拾取演员的对话。为了确保对话录音的质量,也为了便于后期声音制作达到影片所需要的整体艺术效果,在现场录音时要注重对话清晰度、可懂度与信噪比的提高。

1 现场录音

第一、双系统优先,不管摄影机是否能够录音。

当然,声音直接录到摄影机很方便,不需要拍板同步,不需要在后期剪接之前,先对准位置,而且影像档案总会有声音。不会出现找到影片档,找不到声音档。摄影机当然就是影像捕捉的装置,在声音的性能方面,在过去这么多年,也有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同样长足进步的专业录音设备相比,总是相形见拙。比如24位元解析度、无压缩以及高达96KHz(甚至192KHz)的取样频率,都不是在摄影机上可以看到的。

虽然16位元好像已经足够,不需要24位元的144dB的理论动态范围。的确,播放的16位元是足够了,不过在录制的过程中,能够精确完全使用到16位元总是很少见的。24位元提供了宽广的空间给拍摄录音的动态范围,让后制不用到处碰壁。另外一个好处:双系统录音,表示不需要拉一堆线到摄影机。摄影师也不用担心不小心搞错了录音的设定。

第二、专门的Boom操作员

录音的工作,首先得把麦克风放到最佳位置。拍摄的同步录音,为了让麦克风不要出现在画面中,但是还是要想尽办法让麦克风靠近音源,Boom man是录音成功的第一关键,麦克风放错了位置,录音师除了干着急,一点办法也没有,除非自己动手,就成了Boom man了。但是录音师如果还得处理其他的工作,Boom man更应该有专职人员,不但要专职,还得有经验

他必须懂声音的现象,最好懂声学。也要懂麦克风,也得明白光影的关系,不是麦克风不要出现而已,麦克风与Boom竿的影子也不能出现。他必须像只灵活的猫,安静无声的行动,不会被电线、轨道绊倒,也不会一头撞上摄影机摇竿或脚架。他也必须像运动将,长时间高举钓竿好像以前军人练刺枪术一样。

第三、别以为后期制作能做到一切

有声电影已经80多年了,不过同样的错误,却一再重复发生。声音的重要性,永远在影像之后。所以只要画面ok,声音的问题可以交给后期去解决。画面外的汽车发动干扰声,给后期电脑“修掉”。结果得回到录音室,花大量的人力、时间,去做一件在拍摄现场只要再拍一次的工作,所有条件都在,只要没有背景干扰声。

第四、打板与记录

打板声对于无时间码的双系统制作非常重要。拍摄内容不只让摄影机拍摄拍板的纪录,还有将这些内容念出来,录到档案的开头,对于档案管理有很大的帮助。自己剪接很容易,问题是将你的素材交给从未谋面的编辑,要怎样把事情交代清楚呢?

第五、环境音收录

拍摄前一定要收足够环境音,不能有明显的,容易辨识的突发声音。工作人员请安静。如果环境中持续有不能接受的高噪音,拍摄前就要先处理干净。也许来自空调、隔壁乐团现场表演、交通,也许是水声、风声......

第六、无线麦不是救命仙丹

无线是一种神奇的选择,在甚么都已经无线化的时代,似乎无线麦也是理所当然。不过,美国的数位电视广播频道已经让许多无线麦变成废物,空中看不见的无线信号,都会让无线麦的声音变得无法使用。您一定要有准备,万一无线麦不能用怎么办?(现在小型高性能录音机已经够小到比无线腰包机还小,这也许是你可以使用的工具之一)

第七、没有“超高指向麦”这种东西

这么比喻好了,麦克风如果用镜头来比拟,可以选择的只有鱼眼、超广角、小广角。

枪型麦=长镜头? 别傻了,枪型麦顶多只能比喻成小广角。而且声音不像影像一样,可以框取。您要是听到了,那几乎可以确定,麦克风也听到了。 所以,麦克风,就是得比摄影机更靠近,对,你可以再近一点。

常见问题的解答

一、寄希望于后期补录?

我经常听见有人说“我们可以后期录制声音”。运用ADR,步骤是演员先听录制好的白,然后在录音室通过高质量的麦克风将对白录进相应片段,对声音进行压缩,均衡。但整个过程需要投入不计其数的时间和金钱,还没有算上背景音的录制。

二、录音师的重要性?

如果在现场只听一个人的,那必然是录音师。其实录音师的经验更丰富,知道应该注意听什么,他的工作就是“听”,他知道后期制作需要些什么。

三、所有的工作交给一个录音师?

正如饭店里一个人可以同时烹饪,上菜,洗碗一样,出于预算考虑,一位录音师也能进行声音录制、混录和配音等多项工作。但是,每项工作所需的技能是不一样的。拿混录来说,要完成这项工作,最好请一个拥有录播室的专业人员,至少要有一间音响室。

四、使用不专业的麦克风?

如果这样为什么不干脆使用手机摄像头拍摄录制电影呢?只是如果每个麦克风都可以的话,为什么有些麦克风要上万元而有些却只要百八十块钱呢?一个录播室有各种不同类型的麦克风实在是不足为奇。想要录制高质量的现场录音,必须选用正确类型的麦克风。强指向麦克风适用于外景,指性麦克风适用于内景,对于范围较小的内景,可使用无指向性麦克风。麦克风的指向性越强,它选择性地从前方接收声音的能力就越强,信噪比也就越高。

五、低估外景的影响?

当你检查外景时,专业的做法是将调音师带上,因为他知道怎么做才能录制出最好的声效。一间屋子,如果没有窗户或家具之类的,很容易产生回响,从而很难录制、编辑声音。要记住:声音录制中有回响你很难消除,但要加上却很容易。

六、将音乐或背景噪音同时录入?

如果拍摄的镜头通过,但混入了噪音,多么可笑啊!一旦对白中录入背景音,是不可能消除的。但是如果只有对白,你能很容易地加入背景音乐和必要的噪声等。你的对白中杂音越少,越有利于后期制作。

七、我们不需要独立声带?

如果你编辑对白时,在两段对话间留有时间间隙,或者将两个不同镜头中的对话合在一起时,很有可能会造成背景音有轻微的不同,一旦被观众捕捉到,定会使他们从剧情中分心。要想避免这一情况发生,最好录制一条环境音轨,即在拍摄之前或之后,现场安静一分钟以录制环境音,这样就有了中性的环境音了,能为你解决麻烦。

八、任何人都能操作麦克风?

专业的麦克风吊杆操作员知道什么能做,最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什么不能做。当你的手在吊杆上移动时,可能会碰到XLR接口线,这些细小的声音会随对白一起录制。麦克风非常灵敏,任何移动发出的声音都会被录进去。因此,麦克风操作员必须戴耳机,这样就只会听到录制的声音,而不受现场声音的干扰。

九、重叠录制对白?

你有时需要单独改变一段对白,或者从另一个镜头中截取一段对白,所以对白不能重叠录制。避免重叠录制的好方法是要求演员分别录制,这虽然增加了难度但减轻了后期制作的工作。

十、私自使用一首歌,事后再设法获取版权?

有关音乐的版权问题很普遍存在。如果你的电影需要一首专门的曲子,尤其是你的演员要翻唱时,一定要在拍摄前就获取该曲子的版权,要么就准备一首候补曲目。因为如果你没有获得版权,你可能得重新拍摄或者放弃。

2 家庭麦克风录音

好的工具:

一个好的麦克风加上好的音频接口是好录音的重要基础。你并不需要一个价值上万的麦,不过一个不错的麦的确会起到不少作用。音频接口需要清晰的前置放大器来减少进入录音的噪声。你的录音软件也要比较好,这样才可避免延迟问题。在正式开始录音之前,花点时间好好了解自己的工具。

正确的录音格式:

你需要预先决定你要用哪种录音格式。如果你采用8bit和8000khz来录音的话,可别指望能得到好的结果。录音的最佳格式是wav或者aiff。采用44100khz和16bit的设定以得到最佳质量(这是得到好质量的最小设定值,你可以设定更高的数值)。我们始终建议不要用mp3格式来记录,因为这种格式无法捕捉到整个原始音频频谱。不过如果不得不采mp3格式来录音的话,就用不少于320kpbs的设定吧。

麦的放置:

为了捕捉音频的完整声波范围,录音时麦克风跟嘴之间的距离要恰当。我们的经验是从9寸开始。太近的话,可能会录到呼吸声之类。太远的话,录下来的声音听起来闷而且弱。同时你需要用一个防喷罩来滤掉呼吸声和“b”、“p”这些爆破音。这些爆破音很难通过后期处理来解决。

注意电平:

确保你的录音电平在绿色的范围内!这点非常重要,因为一旦你的音频开始被削波(信号电平超过了0 db也就是说变成了红色),你的录音就会有一个很麻烦的失真,这可是后期无法处理的。不过,电平也不能太低,因为那样会导致信号中有更多噪音。适当的-6db到-4db的电平是一个好的起点。在整个录音过程中也要密切注意录音电平。

不要想着靠后期处理解决:

别把错误拖到混音和母带阶段去移除。后期制作的后期阶段可以修饰音频,但修饰的结果还是取决于原始音频的质量。好的录音=好的混音,反之亦然。

噪声——你的敌人:

确保风扇和空调都已经被关掉了。把所有门都关上,并确保你邻居家的狗没在叫。录音的时候跟你的电脑保持距离以使CPU风扇的噪音维持在最小值。一直把麦克风放在支架上,这样会使手的移动导致的噪音减到最小。

保持音准:

很多器材会在录音过程中跑调,所以重新调音很重要。在唱的时候,别抱着一种觉得自动调音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想法。一个拥有完美音准的好录音虽然需要多几次尝试,但这都是值得的。

录制干声:

最好在没有任何自动效果的附加下记录所有人声和乐器声。这样的话,在后期制作中你能有更多的灵活性。一旦你在录音中使用了附加效果,它就会成为这段音频的一个永久特征并且后期无法移除。如果要使用任何效果的话,尽量将其保持在最小值。

训练你的头脑和耳朵:

你的耳朵有多好,你的录音就会有多好。去听一些好的录音或者广告录音并拿自己的录音与它们比较。跟你的录音比起来它们听起来感觉如何?如果你对自己的录音效果不满意的话,那就用自己的工具和录音器材做点试验,看更多的教程并学习。获得经验和知识是没有捷径的。

3 录音棚

录音棚的演唱和一般的舞台表演是有非常大区别的。首先就是要调整听觉感受。因为一般我们表演时,调音师会帮我们的声音加上混响、回声、延时等效果----通俗的说也就是一般所谓的卡拉OK效果,让听觉上有更好的声音质感、声强力度和声线的流畅感。而在录音棚,目的是在录制下来的声音基础上,进行声音的修正和美化。譬如:太闷的声音可以调亮一点;太硬的声音可以调的柔和一些;忽响忽轻的声音可以试着调整的平均一些。特别是现在普遍都是使用数字音乐工作站,可以方便的把声音像文字处理软件中的文字一样随意剪切、粘贴、删除……甚至可以一个一个字的进行录制。

这里有两个小技巧提供给大家:

1、在录制的时候,可以请调音师给你的监听耳机这一路声音加一点点效果,使你不至由于听觉上差异太大,而无所适从,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来。放心,此时录入电脑的声音还是未加任何修饰的原声状态;

2、为了适应录音棚录音这种对声音的要求,可以事前在家里演唱时,试着把混响、回声、延时等效果都关闭或者尽量调到最小值,让自己的耳朵进行适应性训练,这样再到录音棚时,心里有谱,就不会太过紧张了。

影视制作的录音基本知识

1.影视声源

电影电视和其他影视艺术作品中的发声之源,简称影视声源,与自然声源不同的是,它不是自然声源的简单复制,而是经过选择加工后与画面匹配的艺术声源。通常分为三大类:语言、效果和音乐。

A.语言声源是影视声源中最基本的声源,包含有明确的信息。在语言声源中,出现最多的对白形式。另一种形式是旁白(记录片中称为“解说”)。

B.效果声源影视声源中,除语言声源和音乐声源以外的一切声响,都属于效果声源。包括:生活效果、生产效果、动物效果、械斗效果、自然效果和特殊效果。

C.音乐声源分声乐和器乐两大类。

了解这三种声源的发生机理,对录音师来说相当重要。

2.影视声场

影视声场是将自然声场经过选择、提炼、加工、处理的艺术声场,或者以自然声场为参照,人工模拟的声场。其又分为内景声场和外景声场。

影视录音声场,在同期录音时,是自然声场(多指自然效果),在录语言和在后期配音时,是人工声场。

影视声场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景别的变化而变化,有时需要增加特殊效果,如:混响,延时、加倍、镶边等。

评价一部电影声音的优劣,一方面要考察其声音的技术质量,另一方面要检验声音的艺术质量,技术质量是通过声音的音色,动态范围、清晰度等诸多因素来衡量,艺术质量则通过声音的距离感、空间感、环境感、动态感等一系列因素体现出来。

3.录音师的工作

我国采用的是录音师全面负责制,从影片筹备期开始介入工作,掌握对声音的控制权。欧美国家采用多个录音师分工负责制,由同期录音师、音乐录音师、音响录音师、声音设计师、混合录音师、声音剪接师等共同完成一部电影。

筹备期:

A:制定录音方案根据剧本,针对每一场景对同期录音进行声音构思。

B:选景同期录音成败的关键在于录音师对声场的选择与处理是否恰当,所以当一场景确定后,录音师要事前考虑选景中是否存在问题,比如有无无法避免的干扰。

C:选演员:演员结巴、口齿不清,录音师要提出意见。

D:选择录音设备主要设备有:录音机、调音台、传声器(MIC)、监听耳机、磁带等。

E:组建录音小组可有一人或多人组成,通常录音师需配备一个以上助手。

拍摄期:

在拍摄现场,录音师的主要任务是:判定传声器的选择、设置及路线;通过耳机视听排练情况;实拍时掌握录音音量;判定录音质量是否合格。

后期制作:

A:转录把声音信号从6.25毫米磁带转到35毫米磁片上。

B:声画套剪。

C:更换声带对不符合要求的对白或动作音响需在录音棚内重新配音。

D:混录包括:语言录音、音响录音、音乐录音、混合录音及光学录音。

电影发行放映时使用的是光学拷贝,声音和画面被合成印刷在一条光学材料上,所以当影片的混录双片被审查通过后,就要从混录磁底上将声音信号转录到一条光学声带上,这项工作叫做“转光”,转光后的光学声带被称作“光学声底”,以后要用这条光学声底印制发行拷贝。

至此,电影录音的工艺过程结束,冲印、印刷的工作将由洗印部门去完成。

影视制作中的音乐及效果音的应用

影视制作,离不开主题,离不开画面,更离不开声音。音乐与效果音的制作,是影视节目制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及音效良好的运用,会给予人的心灵一种强大的震撼力,会使人感到轻松愉快、妙趣横生。成功的音乐及音效的制作,会对影视节目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音乐与效果音与影视中的画面是相辅相成的,生动的画面只有配上合适的音乐及效果音才会成为亮点。音效、语言对白和音乐在影视艺术中是相互依赖彼此而共存的,同时也是相互融合的。音乐与效果音早已不单单是满足影视制作的一种辅助形式了,而是作为丰富影视艺术,将影视节目升华为视觉与听觉艺术,增加了影视节目的美感。如何正确的运用音乐及效果音才能使影视节目更加生动逼真呢?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重点。

一、音乐在影视制作中的重要性

音乐是调节人们情感,丰富感情的一种音乐形式。音乐主要是接触音符、乐曲的主要节奏,反映的是人们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影视音乐就是在影视作品中配上生动的主题音乐。自有声电影问世以来,一般影视节目的制作都加入大量的音乐,一方面满足观众听觉上的享受,另一方面则使观众由于音乐的引导而更易于欣赏影片。影视节目充分体现着各种节奏功能,比如观众的主观节奏、客观节奏、导演心理节奏和观众心理节奏等等。只有音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和影视节目在节奏上是统一的,是互为一体的。从某种程度上说,音乐在影视节目的制作中是其他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的。为影视节目而创作的音乐,是影视综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演奏通过录音技术与对白、音响效果合成一条声带,随影视节目的放映而逐渐被观众所感知。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与画面配合得当,能使观众在接受视觉形象时,提高和深化人们对节目内容的.感受;影视音乐如脱离画面单独存在,则失去其视听统一的综合功能。音乐虽非影视节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却是影视节目中重要的一部分。

二、效果音在影视节目中的重要性

效果音可分为自然界的声音和人为创造的声音两大类。有些音效可以从自然界取得,或是从现场收音;但是有些声音因为现场做不出来,或是现场收音状况不好,所以要事后由音效师配音,为了让影视节目的效果更加精彩,通常都会配上效果音。效果音就像一个人,通过不同的方式诉说着自己种种不同的情绪。几段音乐就可以表达哀伤的气氛,或是紧张的情节;而马蹄声、火车声等效果音,更能助长情绪,来作为剧情的描述。效果音也可以帮助演员美化动作,加强他们肢体及脸部表情;在故事尚未进入高潮前,效果本身也可助长气氛的酝酿。效果音除了能加强喜、怒、哀、乐的衬托外,还可以借他交待时代、时间、人物身份及地点等。

三、音乐及效果音在影视节目中的应用技巧

在影视制作中,配乐的方式大抵有二:一为主题曲式的配乐,这种配乐很突出,而自成一体,除了主题音乐动听外,对电影中剧情的发展,往往没有实质的帮助。另一为乐剧式的配乐,仿华格纳乐剧,用主导动机,为影片中人物或某一意念之特性,而创作的基本音形,随着剧情的发展与转变而发展转变,这种配乐方式,对剧情的发展与转变有很强大的启示力。为影视节目配乐有两种极端而相对的观念:一种是尽力溶入电影的结构中,如配音般地令人不易察觉;第二种是尽量突出,令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两种观念只要能够与整部电影的结构做巧妙的配合,都能够产生很大的力量,配乐的真正真义就在这个配字上。

(一)音乐构思及效果音的制作须根据影视节目的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人物性格及导演的艺术总体而构思,使音乐的听觉形象与画面的视觉形象相融合,体现综合性的美学原则。必须做到跟随音乐及效果音达到对节目主题的贯串发展、矛盾冲突、高潮布局,暗示剧情的进展或延伸,达到对影视节目中主要人物的歌颂或批判,帮助明确影视节目的主要意义。必须做到通过音乐及效果音加强人物的动作性、心理活动,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动人。音乐及效果音的制作必须做到能够引起影视节目在时间、空间、环境的联想,加强影片总的艺术结构。

(二)音乐构思及效果音的制作必须与对话、自然音响效果相结合。在无声影视节目时期,有时音乐是唯一的声音,从头至尾贯串全片。由于录音技术的进步,进入有声影视节目时期,除音乐之外,还可以录制语言和自然音响效果,解脱了在无声影视时期音乐超负荷的现象。影视制作必须从影视节目的真正需要出发,通过结合音乐及效果音的制作,刺激人们的听觉感受,通过旋律的起伏,和声、色彩丰富的配器等等,更有效地表现听觉形象的立体感。只有这样才符合音乐及效果音的艺术规律,才能提高了影视节目综合艺术的美学功能。只有这样才能使音乐及效果音真正地发展成为影视综合艺术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这个金融危机随时爆发而行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在众多的影视制作中,技能是生存的法则。要想一部影片、一场节目足够吸引人们的眼球,就要做到画面与声音的有效结合。音乐及效果音的运用必须与节目内容相得益彰,追求更加理想的艺术目标,必须通过精心的制作,提高观众的听觉效应。音乐及效果音的运用必须做到寻找合理结构,选择最佳途径,产生最优效果,发挥最佳功能。

Ⅶ 电影是如何配音的(拟音)

1.虽不是专业人士,但我看过几个关于配音的综艺节目,生活中的声音很容易配的,比如打斗的击剑声,雨声,脚步声,配音设备中各种这样的声音齐全。
2.人声不管是不是后期配的,与场景声音无关,不需要后期做,现在的技术都可以在原有的声音上加声音,简单一点说,就像左声道,右声道和立体声一样。
3.现在的大片绝对不会有现场的人声,拍摄场外的声音说话太空洞或有回声,而且说话声音大小不好控制,这些都会造成观众的不适应,所以现在都是棚内配的音,既不会造成声音时大时小,也不会有回声。不过大片力求场面真实,场外的生活声音会收录下来,经过波段加工处理,使之更加震撼人心

阅读全文

与以前的香港电影人声怎么做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末日逃亡电影免费观看 浏览:334
比较好看的中国战争电影 浏览:15
茅山电影免费看的 浏览:260
金箍棒电影有哪些 浏览:246
你去看电影吗英语怎么说 浏览:375
免费看电影绿色地带 浏览:520
葛优杜淳演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803
全网最好看的战争电影 浏览:940
微光里的电影怎么这么卡 浏览:664
电影字幕评论怎么取消 浏览:262
叶璇周星驰合作电影有哪些 浏览:184
关于夜店生活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914
云播搜如何看电影 浏览:501
超级好看的意大利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322
红海行动二电影免费播放 浏览:105
贾玲的电影突破多少亿了 浏览:119
电影院兼职一个钟多少钱 浏览:57
电影大轰炸拍的如何 浏览:582
怎么传爱奇艺ViP电影 浏览:448
美方人员为什么不拍电影 浏览: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