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影评 > 学校电影活动新闻稿怎么写

学校电影活动新闻稿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11-28 05:53:01

1. 观影后新闻稿如何

大概类似于这种:

“八一”建军节之际,天津分公司机关全体员工来到电影院欣赏佳片《唐山大地震》。
这部由名导演名演员联袂奉献的年度大片以震撼的历史重现和处处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牵动着每个观影人的心。观影过程中,很多员工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被影片中浓烈的情感深深感动。其中,陈道明扮演的军人有别于固有印象中的硬汉形象,以深沉的父爱展现了军人柔情的一面,同样深入人心 。唐山、汶川地震后,全国人民团结救灾的人道主义情怀更体现了人间真情。观影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看电影不仅是丰富业余生活的方式,更能引起思考,收获心灵的震撼。

(责任编辑 李璐)

某单位于某月某日组织什么人去观看什么电影这电影情节跌宕负有教育意义 给大家感动的一把鼻涕一把屎 观影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 这电影让人看的不仅蛋疼还B疼 心灵受到很大荼毒 身心俱疲 希望单位多组织这种花钱多屁用没有的活动 浪费员工有限的业余时间

大概就是上面那个格式

2. 新闻稿怎么

一、结合工作撰写新闻稿件的意义

首先,我认为结合工作撰写新闻稿件,对于大家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较大帮助。平常我们经常说,新闻写作是“七分看问题三分写稿件”。比方说,写今天培训班的稿件,就得先搞明白,为什么要办这个班,是因为存在什么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才办这个班。于是,我们就可以这样写了:为了提高各级干部的综合业务素质,石景山区人口计生委办了一期长进步形成直接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撰写新闻稿件对作者的综合素质是有一定体现的它纵览全局,有事实有分析,给人们一个完整的印象。
(4)经验消息
所谓经验消息,即是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概况性、经验性或典型性的报道。它不是以一个独立的事件为中心,而是由许多事实,或者说,由一件以上的事实,经过综合、归纳、概括、提炼而成。它不是突发性的,事情的发生、发展有比较长的过程。它所选择的事实有典型意义,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某一个时期、某一项工作的全貌。它不是简单的现象罗列,而是通过纵和横的对比、分析、阐述,揭示事物的本质,对读者有启发性、指导性。
〈实例〉:保障合法权益促进社区和谐——姜圩路社区为流动人口提供维权平台
第二,通讯的主要特点及写作要点
通讯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深入而又生动形象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通讯包括故事、特写、工作综述、专访、侧记、札记、巡礼、速写、集纳、散记等。
(一)通讯的主要特点
1、现实性。通讯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新时代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经验,紧密配合当前形势,为现实中心工作服务。
2、形象性。通讯常采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要求对人对事进行较为具体形象的描写,人物要具有音容笑貌,事情要有始末情节,以此来感染读者。
(二)通讯的分类
1、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报道各方面的先进入物为主的通讯,以表现人物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物的事迹和思想,有的写一人一生的,为人物全面立传的;有写一个人的一个或几个侧向的,集中反映人物的某一思想品质;也有写群像的。
2、事件通讯。事件通讯是以记写事件为中心,重点描绘社会生活中带倾向性和典型性的生动事件及具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它的特点是以记事为主,交代清楚事件的原委,从而表达某种思想。
3、工作通讯。工作通讯又称经验通讯,是以报道先进工作经验或某项工作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为主要内容的通讯。写工作通讯要有针对性,抓住当前带有普遍性的,又需要解决的问题。介绍经验要科学、有理论根据。经验要写得具体,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
4、概貌通讯。概貌通讯也叫风貌通讯、上题通讯、综合通讯。它是反映社会生活、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现实中的建设成就为主的报道。这类通讯取材广泛,气势大,笔墨重,给人以完整深刻的印象。
(三)通讯的写作要点
1、选好典型,确立主题。典型是通讯的筋骨,主题是通讯的灵魂。选好典型,确立主题对通讯来说十分重要。选择什么样的典型呢?要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具有普遍意义、具有宣传价值和教育意义的人和事,选择那些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所关注的问题。确立什么样的主题呢?要确立体现时代精神,表现时代风尚的主题,确立反映人物和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主题。
2、写好细节。写好细节是通汛写作的重要任务。要用人物自己的语言、行为、活动来表现人物;要写得有血有肉,有音容笑貌,有内心活动;写事要具体形象,有原委,有情节。
3、安排好结构。纵式结构,是按时间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或作者对报道事物认识发展的顺序来安排结构。在这种结构里,时间发展的顺序、情节展开的顺序、作者认识事物的顺序成为行文的线索。在采用这种结构时,要详略得当,布局巧妙,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横式结构,是指用?间变换或按照事物性质来安排材料的。这种结构概括面广,要注意不同空间的变换,恰当地安排通讯所涉及的各方面的问题。采用空间变换的方法组织结构时,要用地点的变化组织段落;按事物性质安排结构时,要围绕主题,并列地写出不同的几个侧面;纵横结合式结构,是以时间顺序为经,以空间变化为纬,把两者结合起来运用。采用这种形式,要以时空的变化组织结构。
通讯的结构形态较多,很难像消息那样找出一些有既成的模式。但是有通讯结构中三个要件却是值得重视的:标题、开头、结尾。首尾圆合,文情畅达。就是说文章首尾要呼应,中间的主体部分不得无故残缺,线索脉络的设置精当,主次详略的搭配完美,文气畅通,浑然一体。
通讯的故事性与细节性特点鲜明,因此,什么样的事件或人物适合选择通讯这一体裁来表现,我个人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看:一是人物或事件能否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面貌;
二是人物或事件是否有能够构成新闻的较充分的事迹; 三是人物或事件的生命形态和生活轨迹是否有一定的独特之处;
四是人物或事件是否有鲜明的个性,能否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及写作要点
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的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
(一)新闻评论的特点
概括起来大致有四点:
1.针对性。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便是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作为评述对象的社会评论,针对性表现得尤为明显。它往往是针对某一现象、某一问题或某种思想倾向,有的放矢的发议论、谈看法。
2.时效性。社会评论是要通过对社会现象和思想动态的分析解剖,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因此,及时地发现有代表性的社会动向和思想苗头,抓住时机,并给与正确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当然,在考试时,考生只需根据所给材料找到材料所隐含的社会现象,并进行分析解剖,给出正确是非判断,就可以了。
3.单一性。单一性的特点是由针对性与时效性所决定的,即在评述社会现象时,目标比较单纯,重点尤为突出。社会评论通常是“一事一议”、“一理一评”,针对一件事、一种情况或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
4.大众性。社会评论要面向广大读者,在论述方式上也要符合大众的口味。这就要求社会评论一方面要使思想内容与读者接近,评论大家当前关心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在写作形式上要尽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通俗易懂,做到为大众所喜爱。
(二)新闻评论写作要求:
一是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这就要求对论据的要求以及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分析,评论文章的观点是起统帅作用的,由论点统帅论据,而论据材料又是立论的依据的基础,是支撑论点的,论点靠有说服力的论据才能得以成立。
二是要使论据和论点达到和谐统一。论据必须做到:第一,真实;第二,准确;第三,充分;第四,典型。
三是由事入理,理从事出,事理相融。布局合理,层次清晰,逻辑顺畅;精心开头,简化结构,紧扣报道。
四是论题具体,一事一议。抓住新闻报道中最值得议论之处,评其一点,分析精当。
三、基层干部如何快速提高新闻写作水平
(一)基层干部在撰写新闻稿件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与不足
前面我们曾分析过基层干部撰写新闻稿件具有的两个优势,在充分发挥优势的同时,对撰写新闻稿件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与不足进行理性分析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是新闻写作的基本功不够扎实。
主要原因是练得少。
二是选择最佳报道切入点不够准确。
平凡事件中见不平凡。
三是投稿经验不足。
报刊媒体栏目设置以及编辑的个人择稿偏好对用稿率有一定的影响。
四是兴趣坚持不能持久。
初学新闻写作的,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投稿刊用率都不可能太高,这样对部分抱有较高期望值的人打击较重,容易对自己失去信心。
(二)快速提高新闻写作水平的几种捷径
① 模仿着写。所在大家、名人必经的一条路。
② 虚心请教。不要怕给别人添麻烦。
③ 多与上级机关沟通 。
④ 关注报纸专版、专栏的变化。新专栏的开辟,通常还没建立稳定的作者队伍,稿件采用率高,对于有一定新闻稿件写作能力的作者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⑤争取到上级机关短期帮助工作的机会。
⑥掌握一定的投稿技巧。
阅读(830)|评论(0)|收藏(0)|打印|举报
(三)新闻导语写作的几种技巧
中国文学的长篇巨作是从元曲开始的,以前唐诗宋词还有唐宋八大家的散文等文学作品,都篇幅相对较短,且通篇精悍。元曲及明清小说的涌现,给文学创作带来了很多革命性的影响,其中的一个就是“虎头、猪肚、豹尾”理论的出现。所谓的“虎头、猪肚、豹尾”理论,就是指创作者通常在开篇与结尾上下大功夫,以求得开篇吸引眼球,结尾震憾人心的效果。而中间部分则写得比较随意,不仅不是很讲究字词的斟琢,而且故事情节的安排也比较散漫。这样安排,主要是与长篇曲牌及小说的篇幅过长的原因。红楼梦、西游记等名著的作者几乎是耗尽一生精力写一篇小说,但也还有“猪肚”出现,也许就是这个原因。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准备就新闻的导语写作,即“虎头”部分向大家汇报几种常用的写作技巧。
1.一语破的法。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
3.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4.化静为动法
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5.数字对比法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法新社1982年在联合国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清楚:“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
6.速写勾画法
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
1983年8月2日,光明日报发了一条人物消息,导语写得美极了:“一眨眼之间,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了27个春秋了。原来的满头青丝,现在已染上了祁连山的霜雪;脸上的皱纹,就像是风沙雕刻的痕迹。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高级地质师胡贤农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7.巧用背景法 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
1994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笔者采写的关于“永州养蛇”的消息,导语就是以背景材料取胜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至湖南永州任司马时,曾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冒死捕蛇为抵租税的永州捕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兴起了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农村的一大新鲜事。”
8.抑扬顿挫法 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可多样化,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
美联社1979年3月28日发了一条关于我国河北任丘油田的稿子,导语是这样写的:“在这里,地面上燃料奇缺,农民不得不靠挖掘玉米根来生火取暖、煮饭。然而,在3200米的地下,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9.特写镜头法 导语写作可借鉴电影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牢牢吸引住读者。
湖北日报1981年发表了一篇歌颂老师的消息,由于导语中用了一个“老师为学生送棉大衣”的特写,很感人“9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长途汽车就要起动了。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喜喜地登上了汽车。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急忙忙地赶来,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乘客们以为,这一定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妇女却是柯洪云的老师。”
10.欲擒故纵法 先写人之常情,以唤起读者的共鸣,然后急转直下,矛头直指问题,让人警醒,此所谓“欲擒故纵”。
“天下做女人的,谁不想当个健康孩子的母亲!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目前在我国,每出生1000名婴孩中,就有13个是缺陷儿,使得不知有多少这种孩子的妈妈为此泪水涟涟,痛心疾首。”1988年6月26日解放军报的这条消息导语,从妈妈的美好愿望,到“痛心疾首”,反差极大,写来深具人情味。
11.提问作答法
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12.有意重复法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下面这条导语:“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3. 新闻稿怎么写

你说的也太朦胧了吧、、基本上先写时间、地点、人物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如一个班级的党章小组开展的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三、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

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初学新闻的记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如获得1986年全国高校校报好消息一等奖的《小郎和日本姑娘喜结良缘》(3),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去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成不了一篇好消息。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四、虚心请教,大胆投稿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必要过程

作为记者,由于缺乏对新闻知识较为系统的学习,新闻写作经验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写出第一篇新闻稿难免不尽如人意。要使新闻稿基本上达到发表的水平,最便捷的途径,就是虚心请教、不耻下问。一是向有一定经验的记者请教。从事过一定新闻采访写作实践的记者,具备了一定的新闻实践经验,能够比较有针对性地解决在校园新闻采访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使初学新闻的记者能够少走弯路,尽快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技巧。且记者之间朝夕相处,便于接近,易于沟通,能够大大缩短新闻稿的修改时间;一是向编辑、新闻学专业老师和社会媒体的老师请教。编辑老师能够按照报纸的报道思想和基本要求,根据自己所体验的读者心理和新闻写作体验,校正和知道记者的新闻采访和写作。新闻专业老师则可以主要从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和技巧上加以指导,使写出来的新闻稿更加符合新闻呢理论的要求。社会媒体老师更是能全面的站在社会时间实践的角度来指导写作,为以后从事新闻工作大好基础。

请教的时间,可以贯穿到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请教;如何拟订采访提纲、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学长、师长请教。

一篇新闻概写好后,还得大胆投稿。有的初学新闻的记者,或者认为自己的作品羞于出手,即使写好了,也不敢或不愿寄出去,或者总是过分要求稿子的质量,一而在,再而三的修改,结果错过了报道的时机。如果不抢时间积极投稿,就会让别人抢得先机,即使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又一次练笔了。

当然,大胆投稿不是盲目投稿。如果没有任何目的,打的是无准备之仗,再好的稿子也可能石沉大海。因此,作为一个记者,一定要认真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它的版式结构、专栏设置、报道风格、出版(或播出)周期甚至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编辑姓名及联系电话等。是邮寄的,还要弄清楚通讯地址,保证所投稿件万无一失地寄到编辑部。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写稿之前,针对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对写作内容和形式作出必要的限制;在新闻稿写好之后也能够有的放矢地投递到报纸等媒体的相应版面、专栏及编辑手中,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见报几率(或播出几率)。

总之,作为初学新闻的记者,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个人体会:写好新闻,主要是写好消息。因为,消息,是新闻的主体。
那么,消息,按具体行业或具体事件来分,有政治、经济、会、文教、科技、体育、政法、国际等新闻。
按各行各业新闻报道的共性来分,有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典型报道、调查报告、新闻述评等。

怎么写最好?格式如何?简单地说:一篇消息通常包括导语、主体、结尾三部分。或者,形象的讲,一篇消息要求达到“凤头、猪肚、豹尾”。
1、导语:消息开头的一段话。作用有两个,一是用最简明的语言把消息的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告诉读者;二是它应当像诱饵一样把读者吸引住,使他们有兴趣往下看,欲罢不能。因此,一篇好的消息,在导语上是要很下功夫的!所谓“凤头”。
2、主体部分。要毫不矫柔造作,极少形容雕琢、清晰无误地把事情说清楚; 内容要足,信息量要大。所谓“猪肚”。
3、结尾部分。结尾,对消息来说不是很重要。正象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的:“故事一讲完,文章即结束。”所谓“豹尾”。但是,对有些消息来说,写一个或者发人深省、或者催人振作、或者给人希望的结尾,也很有意义。

新闻稿,一定不要过多引用晦涩难懂的“专家语言”、“专业语言”或大话空话套话,否则,读者不买帐。
消息导语,即消息的开头部分。一般指开头部分的头一句或几句话,或第一个自然段。消息导语是消息这一文体特有的概念,是消息与其他文体区别的重要特征。
重视并研究消息导语的写作,历来是新闻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导语的撰写能力通常是作为选择记者的主要标准之一。美国现代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说:“写作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那就是写好导语。”“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了消息。”
如何写好消息导语,许多新闻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谈论这一点时,首先应弄清楚,一条好的消息导语应具有哪些品格,然后才是考虑写作中如何实现这些品格。
一条优秀的消息导语须具备的品格是:
第一,开启全篇,吸引读者;
第二,包含并突出了新闻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第三,表现新闻事实的时新性;
第四,简短。
-如何开启全篇吸引读者-
任何一篇文章的开头,都应具有开启全篇吸引读者的品格,消息导语尤其如此。从词义的角度来看,英语中的“导语”一词的意思是引导、引入;汉语中的“导”字,也有诱导、指导、引导之意。导语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吸引读者往下读,最好是非读不可。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说:“导语需要你付出最大的力量。它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

如何在“导”上做文章,至少有三个方面应予以注意。
第一,要吸引读者,首先要在导语的内容上努力考虑如何去接近读者。一些高明的记者常常善于把他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与普通读者联系起来,设法点明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请比较下面两条导语的写法:
你的财产税终于减不成了。
市议会昨晚决定,保持税收率不变……
——转引自(美)威廉.梅茨《怎样写新闻》
为确保飞行安全,中国民航总局日前做出决定,从今年4月1日起至6月30日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东跑道将关闭整修。为此,中国民航总局要求有关航空公司尽量将被调整的航班安排到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或石家庄正定机场。
(新华社1996年3月11日电)
在第一条导语中,作者着意用了第二人称“你”,并且提到与“你”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这两点都无疑是接近读者的桥梁。它将一件看上去似乎很遥远的新闻事实与读者的利益直接挂钩,读者读这条消息时,与其说是关心政府出台的新政策,还不如说是在关心自己的事情。而第二条导语只是直接陈述一项“决定”,未考虑这项决定与读者有何种联系。如果是从读者的角度来表明这将对读者产生什么影响,如读者在这段时间内若乘机到北京,有可能发现飞机只是降落在天津或石家庄等等,这对吸引读者无疑是有益的。
第二,手法上不拘一格,努力把导语写得生动活泼。这一点,在第三代导语身上表现得尤为显著。在导语发展史上,第一代导语追求对事实的完整概括,通常是要素齐全而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第二代导语改变了这一情况,重点突出新闻中主要内容,以朴实见长。第三代导语则既要突出新闻的主要内容,同时又要在表现手法上突破单一的写作形式,以多姿多态的面孔吸引读者。例如:
全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换回一大笔外汇。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
这条消息是报道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的职工如何设计出一种更新更美的印有鸳鸯戏水图案的床单,打开对外销路的。鸳鸯戏水的图案在“文革”中曾被斥为“鼓吹谈情说爱”而被判了死刑。导语巧借这一事实,用比喻手法生动地突出了新闻中最有价值的内容。
要使导语写得生动活泼,记者得有敢于创新的勇气。多年来,有关追悼会的报道,几乎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但女记者郭玲春的报道《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却突破了以往写作的老框框:
新华社北京1982年7月16日电 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
这里,作者仅用52字就把一个最重要的新闻事实交代出来了,而且一反陈规,用描写式导语报道名人逝世,令人耳目一新。
第三,语言表达应努力做到明晰易懂。如果读者要费很大的劲才能把导语读完,或者读后不知所云,那么十有八九要把读者的阅读兴趣冲走。
一些初学写报道的人,总是千方百计想把消息导语写漂亮些,结果是或堆砌辞藻,或雕琢生造,把本来可以表达得明晓的内容弄得晦涩费解,这就起不到诱导的作用。
-让导语包含并突出新闻中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首先要考虑导语中是否包含了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美国亨特学院新闻学教授詹姆斯.阿伦森曾应中国外交部新闻司邀请来华讲学,他举例说明导语应有实质性内容:
我们访问了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植物细胞遗传学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陈英。
阿伦森认为,这样的导语“只会令读者望而生厌,不愿再看下去。其结果是,往往由于导语的缘故,就使读者错过了一些重要人物的有趣的新闻”。所以,他主张改为:
植物遗传学家陈英在1973年和别人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两个水稻新品种。
其次,有些导语其中虽包含了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但并没有将它放在突出的位置。试比较曾报道过去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两条消息的导语:
我国政府新近颁布了一项计划生育的新政策,即一对夫妇只准生两个孩子,最好只生一个。
一位外国记者写法不一样,他写道:
生两个好,生一个更好——这就是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生娃娃的新政策。
第一条导语虽然也将计划生育的新政策内容包含其中了,但两相比较,后者则更加突出了,自然更受读者欢迎。
要做到既“包含”又“突出”,在写作时就要考虑三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学会用比较的办法确定新闻六要素中哪些是最重要的。
请看关于扩建运动场报道的四条导语:
请看关于扩建运动场报道的四条导语:
昨天,西南大学校长宣布,由于上一季度数以千计的球迷没有座位,学校的足球场将扩大50%,工程费用将靠增加学费解决。
西南大学校长昨天宣布,由于上一季度数以千计的球迷没有座位,学校足球场将扩大50%,工程费用将靠增加学费解决。
西南大学将通过增加学费筹集资金,把足球场扩大50%,这是因为数以千计的球迷上季度没有座位。该校乡长昨天宣布说。
西南大学足球场将扩大50%,因为上季度数以千计的球迷没有座位。大学校长宣布说,工程费用将靠增加学费解决。
这四条导语所包含的新闻要素一致,但排列时却有差异。这差异实际上反映了作者对各新闻要素的价值衡量。第一、二条导语强调的是新闻要素中的“为何”,第一条导语还特别把“何时”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但这些并不是新闻的重要部分。第三条导语强调的是怎样筹集资金的,突出的是“怎样”这一要素,也不算最好的导语。第四条导语突出“何事”,开门见山地直接提出足球场扩建这一新闻事实。这才是最重要的内容。

第二,从读者的角度去考虑,什么要素是读者最为关心的。毫无疑问,读者最为关心的内容,理所当然是记者在报道中应特别加以突出的。但在一些报道中,二者并未取得一致。
1994年11月24日《长沙晚报》头版发了一条消息,主题是《电影盛会已落幕 无名英雄始登台》,报道“第三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进行总结表彰”。从标题和报道的目的看,主要报道电影节组委会总结半个月前在长沙召开的电影节上社会各界作出的贡献,表彰了一批“无名英雄”。这些“无名英雄”是谁,这当是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但这条消息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本报讯 第三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组委会昨日在湖南宾馆举行总结表彰大会,省市领导和电影节组委会负责人XXX、XX……等出席。
“无名英雄”何在?直到文章的结尾才“始登台”。这种不分主次的错误做法成了某些会议新闻报道的模式,反映了在一些人心中的“官本位”观念,关心的是谁出席了会议,而不是去满足读者的兴趣。范长江说,“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越是群众关注的,越应加以突出。
第三,在表达上应做到开门见山,力避空泛。导语写作贵在开篇有物,切忌空洞、充满概念和口号。前面提到的一些优秀导语,都是这方面的范例。然而在某些新闻导语中,空泛的语言、抽象的概念、流行的口号,往往挤掉了重要新鲜的事实。如:
XX市XX学校深入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广大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4. 看电影的新闻稿怎么写

先交代最基本的时间、地点、人物(有什么领导啦一定要写出来)
然后看了什么电影,简要介绍一下内容
看电影时大家是什么情绪,很认真,感动、愤怒什么的,这个视情况。。
最后电影看完了,大家有什么感想啊,你去找一两个人简单问一下,在文章结尾带一下即可
圆满结束。

5. 文秘知识:新闻稿写作技巧

新闻稿,也就是通讯,是报纸、电台常用的文体。因此,通讯也应该满足记叙文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过程、结局或造成的影响),在写作手法上,也就可以用叙述、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但通讯和文学作品又有所不同,文学作品可以虚构,而通讯不可以。这就涉及到了通讯的三个基本特点:真实性、客观性和时效性,也就是说,通讯必须客观真实,而且要及时广播出去。不真实,就是假新闻,不及时就是旧闻,就失去了新闻的价值和意义。这就要求,写作者必须亲临现场,写自己亲眼所见、真是所感,绝不可以道听途说妄加揣测。

一、新闻稿撰写——借助热点事件

新闻稿撰写,不像写小说、散文一样需要深厚的文学功底,只要我们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掌握新闻稿撰写的基本要点就可以写出一篇优秀的新闻稿。新闻稿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内容的编写一定要基于事实。

借助热点来撰写新闻稿,其实就是借助最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来植入我们的软文广告。比如:羽木传媒前段时间就借助了网上热议的话题“蓝瘦香菇”写了文章《如何制造网络营销界的爆红段子》,就很好的切合了当时的热点。

诸如此类的新闻宣传非常多,产品宣传最好可以借助热点事件进行,对于热点事件一定要发现和总结,要发表自己特有的观点,这个观点会引起众多读者的关注,他们会同意你的观点,也或许他们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这样就会造成两方面的争论,这样你写这篇新闻稿的效果就达到了。

二、新闻稿撰写——借助话题

借助话题说白了就是营造氛围。利用最新、最热门的热点话题来营造新闻点。热点话题不一定在新闻稿中出现,但是写作主题的指向必须要有一定的明确性。如《《湄公河行动》电影营销怎么做,新闻稿怎么写》,此类文章都是借助话题,制作一种既不会遭用户排斥,又能满足媒体内容需要的创意新闻稿。

当然还有另一种方法就是尽量自己去创造话题,但是毕竟是新闻稿,必须要有事实依据。

三、新闻稿撰写——故事性引入

说起讲故事,大概没有一个人不是听着故事长大的。我向来提倡讲故事的新闻写作手法,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我们所熟悉的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和范长江的《中国西北角》,都是讲故事的名篇。

讲故事的新闻一般都很注重人物的言行,事件的细节,环境的画面等,注意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因素,描述人的生存境遇,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情境,展现人性的真善美,从而增加了新闻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也优化了新闻的传播效果。

对于新闻稿写作,还有很多种写法。但是,每一种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当你掌握好这些新闻稿写作技巧,进行写作的时候就会轻松很多,也能够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来。

6. 消防电影为主题的新闻稿

为进一步增强学校师生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不断提高校园火灾防御能力,全面营造良好的校园消防安全环境.8月31日,鹰潭余江消防大队消防官兵走进余江一中,为该校师生进行了一场灭火实战演练.
当日下午16点30分,随着急促的警报声响起,演练正式开始.演练假设该校宿舍二楼寝室因电线短路引发火灾,火势猛烈,逐渐蔓延,严重威胁学生安全.该校老师发现后,立即拨打119电话报警,并通过广播向楼内人员下达疏散指令,提醒不要惊慌,要保持镇静.随即,该校40余名师生在消防官兵的引导下纷纷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俯身迅速从楼梯、疏散通道向操场转移.40余名师生在短时间内全部安全疏散,演练取得了圆满成功.
通过此次演练,不仅使广大师生更加了解了消防、认识了消防,还提高广大师生抵御火灾的能力和逃生自救能力,为切实营造良好的校园消防安全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7. 新闻稿怎么写

新闻稿写作技巧

有许多人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它们包括各种媒体记者、各社会媒体通讯员、特约记者、新闻专业的等。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写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本文将对次做如下论述:

一、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1)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具有了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不会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会兴奋地发现“生活处处皆新闻了”。在上班下班、吃饭、出差旅游、住宿乘车等看似没有新闻的场合,都能发现新闻线索。发表在《人民日报》通讯《新风饭馆有新风》(2),就是记者吃饭时发现的新闻。写出这骗通讯的记者哪天外出采访,中午赶不回报社吃饭,于是顺便走进北京西单新风饭馆。饭馆里早已挤满了人。记者正站在饭桌边踌躇,一位热情的老服务员笑着招呼,并且很快帮助记者找了座位。对比另外的一些饭馆服务态度不好的情景,记者立即感到这里有新闻。经过一番采访,记者写出了这篇通讯,为饭馆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新接触新闻的记者,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最后才能成为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记者。

二、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他说:“一个作家。应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所看到的一切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一个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新闻素材经选择、集中、提炼,其中一部分被记者写入新闻作品。我们常说:“收集材料要以一当十,使用材料要以十当一”。采访到的材料多,稿子里使用的材料少,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不想办法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让大量的、有生活气息的材料“烂”在自己的笔记本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初学新闻报道的记者,最常犯的一个毛病,就的不重视新闻材料的利用和选择,他们恨不能将自己的采访所得全部堆砌到新闻稿里去,或者面对大量的新闻素材,不知如何下笔。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呢?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尽量把精彩的新闻素材转化为新闻题材。要选择那些真实的、有较大新闻价值的、符合新闻政策的材料作为新闻题材,要使选择的材料新颖、生动、有特色,能够有助于说明、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而没有被选为新闻题材的素材,也不是全无用处。它还可以作为新闻背景,加强新闻报道的纵深度;或者作为新闻记者的生活积累,帮助记者捕捉和深化主题;或者应用到其他新闻体裁中,搞好新闻素材的综合利用。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供我们捕捉和选择的信息很多。同样一个新闻事实,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就会起到不同的效果。特别是在学校里,它以学年度为单位,许多教育教学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生活学习方式,从时间上来说,都带有周期性循环的特点。如每年上半年是毕业生就业的时期,每年秋季是学校招收新同学的时间,每年都有教师节,每年都有学生到工厂、学校、机关和农村实习等等。如果每年的新闻报道,都仅仅报道活动本身,而不的选择一个新的角度和切入点,找出一个观察人物、事物、问题的新角度,从人物、事物、问题的某一个侧面入手,给读者以新的信息,那就势必使写出来的新闻失去心意,似曾相识,读者就会失去阅读兴趣,即使看了也只能是索然无味、如同嚼蜡,从而使时间失去报道的必要性。角度是选择的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成功与否。最佳角度的选择可以变平庸为新鲜,变枯燥为生动,变肤浅为深刻,甚至可以变新闻为旧闻。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如一个班级的党章小组开展的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三、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

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初学新闻的记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如获得1986年全国高校校报好消息一等奖的《小郎和日本姑娘喜结良缘》(3),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去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成不了一篇好消息。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四、虚心请教,大胆投稿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必要过程

作为记者,由于缺乏对新闻知识较为系统的学习,新闻写作经验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写出第一篇新闻稿难免不尽如人意。要使新闻稿基本上达到发表的水平,最便捷的途径,就是虚心请教、不耻下问。一是向有一定经验的记者请教。从事过一定新闻采访写作实践的记者,具备了一定的新闻实践经验,能够比较有针对性地解决在校园新闻采访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使初学新闻的记者能够少走弯路,尽快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技巧。且记者之间朝夕相处,便于接近,易于沟通,能够大大缩短新闻稿的修改时间;一是向编辑、新闻学专业老师和社会媒体的老师请教。编辑老师能够按照报纸的报道思想和基本要求,根据自己所体验的读者心理和新闻写作体验,校正和知道记者的新闻采访和写作。新闻专业老师则可以主要从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和技巧上加以指导,使写出来的新闻稿更加符合新闻呢理论的要求。社会媒体老师更是能全面的站在社会时间实践的角度来指导写作,为以后从事新闻工作大好基础。

请教的时间,可以贯穿到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请教;如何拟订采访提纲、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学长、师长请教。

一篇新闻概写好后,还得大胆投稿。有的初学新闻的记者,或者认为自己的作品羞于出手,即使写好了,也不敢或不愿寄出去,或者总是过分要求稿子的质量,一而在,再而三的修改,结果错过了报道的时机。如果不抢时间积极投稿,就会让别人抢得先机,即使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又一次练笔了。

当然,大胆投稿不是盲目投稿。如果没有任何目的,打的是无准备之仗,再好的稿子也可能石沉大海。因此,作为一个记者,一定要认真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它的版式结构、专栏设置、报道风格、出版(或播出)周期甚至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编辑姓名及联系电话等。是邮寄的,还要弄清楚通讯地址,保证所投稿件万无一失地寄到编辑部。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写稿之前,针对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对写作内容和形式作出必要的限制;在新闻稿写好之后也能够有的放矢地投递到报纸等媒体的相应版面、专栏及编辑手中,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见报几率(或播出几率)。

总之,作为初学新闻的记者,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个人体会:写好新闻,主要是写好消息。因为,消息,是新闻的主体。
那么,消息,按具体行业或具体事件来分,有政治、经济、会、文教、科技、体育、政法、国际等新闻。
按各行各业新闻报道的共性来分,有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典型报道、调查报告、新闻述评等。

怎么写最好?格式如何?简单地说:一篇消息通常包括导语、主体、结尾三部分。或者,形象的讲,一篇消息要求达到“凤头、猪肚、豹尾”。
1、导语:消息开头的一段话。作用有两个,一是用最简明的语言把消息的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告诉读者;二是它应当像诱饵一样把读者吸引住,使他们有兴趣往下看,欲罢不能。因此,一篇好的消息,在导语上是要很下功夫的!所谓“凤头”。
2、主体部分。要毫不矫柔造作,极少形容雕琢、清晰无误地把事情说清楚; 内容要足,信息量要大。所谓“猪肚”。
3、结尾部分。结尾,对消息来说不是很重要。正象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的:“故事一讲完,文章即结束。”所谓“豹尾”。但是,对有些消息来说,写一个或者发人深省、或者催人振作、或者给人希望的结尾,也很有意义。

新闻稿,一定不要过多引用晦涩难懂的“专家语言”、“专业语言”或大话空话套话,否则,读者不买帐。
消息导语,即消息的开头部分。一般指开头部分的头一句或几句话,或第一个自然段。消息导语是消息这一文体特有的概念,是消息与其他文体区别的重要特征。
重视并研究消息导语的写作,历来是新闻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导语的撰写能力通常是作为选择记者的主要标准之一。美国现代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说:“写作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那就是写好导语。”“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了消息。”
如何写好消息导语,许多新闻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谈论这一点时,首先应弄清楚,一条好的消息导语应具有哪些品格,然后才是考虑写作中如何实现这些品格。
一条优秀的消息导语须具备的品格是:
第一,开启全篇,吸引读者;
第二,包含并突出了新闻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第三,表现新闻事实的时新性;
第四,简短。
-如何开启全篇吸引读者-
任何一篇文章的开头,都应具有开启全篇吸引读者的品格,消息导语尤其如此。从词义的角度来看,英语中的“导语”一词的意思是引导、引入;汉语中的“导”字,也有诱导、指导、引导之意。导语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吸引读者往下读,最好是非读不可。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说:“导语需要你付出最大的力量。它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

如何在“导”上做文章,至少有三个方面应予以注意。
第一,要吸引读者,首先要在导语的内容上努力考虑如何去接近读者。一些高明的记者常常善于把他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与普通读者联系起来,设法点明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请比较下面两条导语的写法:
你的财产税终于减不成了。
市议会昨晚决定,保持税收率不变……
——转引自(美)威廉.梅茨《怎样写新闻》
为确保飞行安全,中国民航总局日前做出决定,从今年4月1日起至6月30日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东跑道将关闭整修。为此,中国民航总局要求有关航空公司尽量将被调整的航班安排到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或石家庄正定机场。
(新华社1996年3月11日电)
在第一条导语中,作者着意用了第二人称“你”,并且提到与“你”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这两点都无疑是接近读者的桥梁。它将一件看上去似乎很遥远的新闻事实与读者的利益直接挂钩,读者读这条消息时,与其说是关心政府出台的新政策,还不如说是在关心自己的事情。而第二条导语只是直接陈述一项“决定”,未考虑这项决定与读者有何种联系。如果是从读者的角度来表明这将对读者产生什么影响,如读者在这段时间内若乘机到北京,有可能发现飞机只是降落在天津或石家庄等等,这对吸引读者无疑是有益的。
第二,手法上不拘一格,努力把导语写得生动活泼。这一点,在第三代导语身上表现得尤为显著。在导语发展史上,第一代导语追求对事实的完整概括,通常是要素齐全而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第二代导语改变了这一情况,重点突出新闻中主要内容,以朴实见长。第三代导语则既要突出新闻的主要内容,同时又要在表现手法上突破单一的写作形式,以多姿多态的面孔吸引读者。例如:
全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换回一大笔外汇。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
这条消息是报道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的职工如何设计出一种更新更美的印有鸳鸯戏水图案的床单,打开对外销路的。鸳鸯戏水的图案在“文革”中曾被斥为“鼓吹谈情说爱”而被判了死刑。导语巧借这一事实,用比喻手法生动地突出了新闻中最有价值的内容。
要使导语写得生动活泼,记者得有敢于创新的勇气。多年来,有关追悼会的报道,几乎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但女记者郭玲春的报道《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却突破了以往写作的老框框:
新华社北京1982年7月16日电 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
这里,作者仅用52字就把一个最重要的新闻事实交代出来了,而且一反陈规,用描写式导语报道名人逝世,令人耳目一新。
第三,语言表达应努力做到明晰易懂。如果读者要费很大的劲才能把导语读完,或者读后不知所云,那么十有八九要把读者的阅读兴趣冲走。
一些初学写报道的人,总是千方百计想把消息导语写漂亮些,结果是或堆砌辞藻,或雕琢生造,把本来可以表达得明晓的内容弄得晦涩费解,这就起不到诱导的作用。
-让导语包含并突出新闻中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首先要考虑导语中是否包含了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美国亨特学院新闻学教授詹姆斯.阿伦森曾应中国外交部新闻司邀请来华讲学,他举例说明导语应有实质性内容:
我们访问了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植物细胞遗传学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陈英。
阿伦森认为,这样的导语“只会令读者望而生厌,不愿再看下去。其结果是,往往由于导语的缘故,就使读者错过了一些重要人物的有趣的新闻”。所以,他主张改为:
植物遗传学家陈英在1973年和别人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两个水稻新品种。
其次,有些导语其中虽包含了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但并没有将它放在突出的位置。试比较曾报道过去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两条消息的导语:
我国政府新近颁布了一项计划生育的新政策,即一对夫妇只准生两个孩子,最好只生一个。
一位外国记者写法不一样,他写道:
生两个好,生一个更好——这就是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生娃娃的新政策。
第一条导语虽然也将计划生育的新政策内容包含其中了,但两相比较,后者则更加突出了,自然更受读者欢迎。
要做到既“包含”又“突出”,在写作时就要考虑三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学会用比较的办法确定新闻六要素中哪些是最重要的。
请看关于扩建运动场报道的四条导语:
请看关于扩建运动场报道的四条导语:
昨天,西南大学校长宣布,由于上一季度数以千计的球迷没有座位,学校的足球场将扩大50%,工程费用将靠增加学费解决。
西南大学校长昨天宣布,由于上一季度数以千计的球迷没有座位,学校足球场将扩大50%,工程费用将靠增加学费解决。
西南大学将通过增加学费筹集资金,把足球场扩大50%,这是因为数以千计的球迷上季度没有座位。该校乡长昨天宣布说。
西南大学足球场将扩大50%,因为上季度数以千计的球迷没有座位。大学校长宣布说,工程费用将靠增加学费解决。
这四条导语所包含的新闻要素一致,但排列时却有差异。这差异实际上反映了作者对各新闻要素的价值衡量。第一、二条导语强调的是新闻要素中的“为何”,第一条导语还特别把“何时”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但这些并不是新闻的重要部分。第三条导语强调的是怎样筹集资金的,突出的是“怎样”这一要素,也不算最好的导语。第四条导语突出“何事”,开门见山地直接提出足球场扩建这一新闻事实。这才是最重要的内容。

第二,从读者的角度去考虑,什么要素是读者最为关心的。毫无疑问,读者最为关心的内容,理所当然是记者在报道中应特别加以突出的。但在一些报道中,二者并未取得一致。
1994年11月24日《长沙晚报》头版发了一条消息,主题是《电影盛会已落幕 无名英雄始登台》,报道“第三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进行总结表彰”。从标题和报道的目的看,主要报道电影节组委会总结半个月前在长沙召开的电影节上社会各界作出的贡献,表彰了一批“无名英雄”。这些“无名英雄”是谁,这当是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但这条消息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本报讯 第三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组委会昨日在湖南宾馆举行总结表彰大会,省市领导和电影节组委会负责人XXX、XX……等出席。
“无名英雄”何在?直到文章的结尾才“始登台”。这种不分主次的错误做法成了某些会议新闻报道的模式,反映了在一些人心中的“官本位”观念,关心的是谁出席了会议,而不是去满足读者的兴趣。范长江说,“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越是群众关注的,越应加以突出。
第三,在表达上应做到开门见山,力避空泛。导语写作贵在开篇有物,切忌空洞、充满概念和口号。前面提到的一些优秀导语,都是这方面的范例。然而在某些新闻导语中,空泛的语言、抽象的概念、流行的口号,往往挤掉了重要新鲜的事实。如:
XX市XX学校深入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广大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8. 作文:电影节闭幕式新闻稿

今天,是电影节的开幕式.全校整整齐齐地来到操场观看节目.抬头望去,一幅巨大的电影节开幕式的海报铺展在眼前.在海报的下面,我看到许多演员、主持人都在忙忙碌碌,难忘的电影节开幕式作文.舞台布置得光彩夺目,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欢快和喜气.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观看节目了.过了一会儿,欧阳老师宣布开幕式正式开始时,掌声响彻云霄.“瞧!孙悟空来了!”不知谁在叫,我是东瞧瞧,西看看,就是不见孙悟空.忽然,后面传来一阵吵闹声,我赶忙回头一看,只见孙悟空从后面蹦蹦跳跳地跳出来了.他一会儿摸这个同学,一会儿扯扯那个同学,活像一只猴子.正当我们把注意力都放在孙悟空的身上时,前面传来“孙悟空”的声音,我回过头出,看见唐僧穿着袈裟出来了.孙悟空看见唐僧,连忙下跪说:“师傅”于是唐僧带着悟空去取经了.美丽的茜茜公主出来了,她穿着一身玫瑰红的裙子,她一边走一边微笑向我们招手,像对她的臣民挥舞,她微笑着走了.下一位神秘嘉宾是谁呢?你看,小恐龙从那边摇摇晃晃的出来了,肥肥的,像一只小企鹅.你看,大灰狼也出来了,凶神恶煞的好像要把谁吃掉似的.“让我们闭上眼睛数不清10下,看看是谁来了,”我门数起来,1、2、3、4、5、6、7……哇!原来是可爱的米老鼠小姐,她笑眯眯地说:“同学们,早上好.”“早上好!”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快乐的时光很快就要结束了,当我们却意犹未尽,都提出抗义.最后我们张老师为我们拍下了着美好的瞬间.啊!难忘的电影学科节开幕式,愿以后的节目越来越好!

阅读全文

与学校电影活动新闻稿怎么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老电影划痕效果滤镜免费 浏览:261
求推荐好看的冷门电影 浏览:451
好看的古欧洲爱情电影 浏览:615
男生说一部电影好看 浏览:90
怎么买已经下线的电影 浏览:297
关于妈妈的电影免费 浏览:904
明日边缘电影在线观看免费 浏览:815
告诉你还能活多久电影 浏览:62
下载后的电影如何调字幕 浏览:778
管虎的电影好看吗 浏览:70
好看的电影在线magnet 浏览:719
在电影片段如何发抖音 浏览:760
复仇者联盟完整版电影免费 浏览:167
上海有多少家万达电影院 浏览:564
电影笑傲江湖免费视频 浏览:473
好看到空难电影 浏览:140
关于飞机的电影美国电影有哪些 浏览:36
电信机顶盒怎么用u盘看电影 浏览:128
怎么看swag的电影 浏览:297
韩国电影在线看免费版爱情电影 浏览: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