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各位对电影《英雄》的看法
一般般吧,并不如期待中的那么好,情节很混乱
那种一个故事讲三遍的叙事手法用的挺生涩的~~
不过有些画面真不错
Ⅱ 如何评价张艺谋电影《英雄》
毋庸置疑,《英雄》是张艺谋最具争议的电影作品。最有意思的是,《英雄》在国内外之大相径庭的评价和口碑。国内的影评人和观众对这部电影多持负面态度,统一的认为这部电影缺少内在精神价值判断,充斥艺术灵魂的空洞,华丽有余而内容不足;而西方媒体和观众却视这部电影为神作,例如我一个画画的美国朋友认为此片是他看过最好的非英语电影,用“无尽的诗意”和“纯粹的艺术想象”去赞誉它。 官方信息来看,美国《纽约时报》曾用整整两个版面报道这部电影,称“《英雄》这部电影经典得就像中国的《红楼梦》,也是我们美国奥斯卡的无冕之王。” 而在2005年美国《时代》杂志评选的“2004年全球十大最佳电影”里,《英雄》更是排名第一,成就了华语电影首次问榜登顶的神话。
Ⅲ 电影《英雄》的影评
吊足了的胃最终吃了一顿饱饭。在一片狼籍的中国电影饭桌,英雄是一道真正的招牌菜。
集中了华人乃至世界顶尖的制作群体,投入3000万美金,英雄成为我所见过制作最为精良的中国电影。很久没有一部中国电影让眼睛,耳朵如此兴奋了。张艺谋的专业精神令人敬佩,如果谁要向张艺谋竖中指,还是先鞠个躬再说。
看过片子绝对同意这种评价:英雄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我觉得如果早些时候拍出来,英雄还可以拿去做申奥片。所有关于中国的符号,英雄里都不遗余力地再现:围棋,书法,剑,古琴,山水,竹简,弓箭,威威楼宇,漫漫黄沙,青山碧水,红墙绿瓦。英雄电影的画面,极具中国画的意境。如果不去做申奥片,英雄还可以去做中国旅游的广告片,或是爱国主义教育范本,的确,我相信每个看过电影的都会为我大好江山,我泱泱大国击节赞叹,相信这部电影全球放映后,会加快留学人员归国效力,加大各国人民来华旅游观光力度。
有几个镜头给人留下强烈印像:李连杰一剑刺中甄子丹,为描述剑之快,镜头在李连杰的脸一点点穿破雨水的画面中一一定格。李连杰与梁朝伟在九寨沟一场对决戏,二人蜻蜓点水,水面及水下的镜头,绝对可以写入武侠片视觉经典。我也相信很多人在章子怡和张曼玉比剑那段漫天黄叶的戏中瞠目结舌,尽管那段戏倒更像属于日本人的意境。
在听觉方面,英雄把武侠片的音效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不再像以往武侠片强调刀剑,拳脚,飞行的强烈夸张表现,相反,英雄的录音和拟音方面都相当克制,他们更重视体现"绵长""幽远"的意境,更强调声音的质感。这些克制后表达出的竟境令人大开"耳"界。在影院,正对画面,背景声安静得像清澈的湖水,在一片衣袍挥舞和鼓声的中低音中,剑声划破空气的锐响,配合人影腾挪的声音,枪剑相撞后的渐弱的震颤声,极富韧性极具质感。让人印像深刻的是为描述李连杰剑法之准,他一剑横贯毛笔,从劈裂笔杆竹质到笔尖毛质声音的变化。还有在九寨沟对决的剑戏,人脚踏在平静的水面声,剑挑破水,震开的一圈圈涟漪声,人耳闷在水里到跃出水面后扑面而来的空气感。影片配乐依然是谭盾,看到最后,我几乎有点迷乎了,那鼓声,琴声,包括伊扎特帕尔曼的小提琴,都真的很像《卧虎藏龙》。
编剧李冯和张艺谋用红,兰,白,黄四段视觉的变化把故事的不同版本分段讲述,还加了不少辩析的色彩,这让人想起《罗生门》。这个故事讲得很别致而且基本能自圆其说。再一想到电影的短短的拍摄周期,让人对老谋子心生敬意。而画面上,英难更像一部部精美的MTV或广告片的联播。
英雄是一部符号化的电影,所有的符号都在传达一个标识:"MADE IN CHINA"。在这样的视觉听觉轰炸中,演员的表演成为影片中最为弱化的环节,如果不是出于商业的考虑,估计谁来演都可以完成任务。大牌明星们的表演徘徊在扮酷或更好的扮酷之间,说狠一点,剧本给他们的空间,无法演出"人味儿",他们的内心活动,表情都不再重要,重要是他们要服从服装颜色变化的需要,电影的主角是服装,布景,道具,这些符号代表着忠,义,情。演员是人,但是有一群神一样的摄影舞美灯光,人便不再是人,是英雄,于是一个历史故事最终变成一个超现实故事。
Ⅳ 为什么很多人都觉得《英雄》是最大的烂片
张艺谋的《英雄》是不是烂片?
我曾经也在看过后产生这样的疑问?
在大学和老师探讨过,也没准确答案。有的女老师说是听别人说之类,然后自己可能电影都没看过,上课举例想到随口跟着大众观点就提一嘴。问与有关专业的老师会让你去查阅相关资料,说网上某个教授做出专业的讲解······怎么烂的?她也,我后面也没查阅到。
我一直想解开这个疑惑,但都没满意点答案。
因为小时在美术课本上介绍过《英雄》的美术设计,很美。到真正看到电影时,觉得美术设计依然非常漂亮。后来看过很多电影,武侠电影,也不及《英雄》的舞美:湖心点水;琴声意决;磅礴剑雨;漫天黄叶扬起,刀光剑影;忧伤的蓝色,英雄的悲凉。摄影出生的张先生让很多武侠爱好者能在屏幕上看到了小说中意境中的美景。看相关资料时,他说的,那时自己也是在准备拍武侠的,可惜的是,他的剧本比李先生的要晚些。
我读到芦先生说的时,才明白了《英雄》华丽的视听语言下的内伤。
“可叹的是《英雄》里的武侠竟能被暴君一通言不及意的思想教育洗了脑,幡然悔过的改变了世界观,认秦始皇为大救星,还心甘情愿地去当祭品了。这算是哪门子武侠?(一顿文人的修辞)······武侠对中国人太重要了,乃是民间百姓对公平正义最后的梦想与希望。······连金庸先生也忍无可忍拍案而起了。”
所以,你如果还没明白《英雄》为什么烂?是因为现代“美颜视角”下,我们的内在文化缺失。新生代的“苍白”显得无力,没了历史根源的追溯,没了时间积淀。
但本人心底还是赞叹《英雄》所展现的美术功底,不是是个导演都能拍出张先生营造的中国大气的美术韵味!这可能与探讨电影的本质有点扯远,但我想12支顶尖导演团队竞选导演08奥运会开幕式,考虑到选择张先生该是有原因的·····
Ⅳ 为什么电影《英雄》耗资2.5亿,票房却实在差得离谱
电影《英雄》为何耗资2.5亿,却票房惨淡?其实,这三部电影——《英雄》、《无极》、《夜宴》,可以放在一起探讨:为何《英雄》能够翻案成为经典,而其他两部却成为名副其实的烂片?
电影的核心价值观是否正向,是否宏大,是否符合人物原典,是决定一部电影是否成为经典的重要因素。《英雄》在2002年上映,当时主力观影人群是60后和70后,那时“权威”对电影的评价具有较大影响力,当“权威”和“公知”认为《英雄》是烂片时,自然不会有人选择观看。
然而,《英雄》为什么会被认为是烂片呢?改编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英雄》改编自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但电影中将荆轲换成了“无名”五名剑客,这削弱了观众的代入感。人们希望看到一个如史书记载般慌张逃窜的秦王,而电影未能满足这一期待。
历史上的秦王形象被重新解读,我们理解了秦王对于天下的意义,知道了焚书坑儒并非烧毁所有儒家典籍,更不是杀所有儒生,理解了秦王并非绝对暴君,而是在为了国家稳定而采取的措施。因此,我们理解了无名不杀秦王的决策,也理解了秦王敢于将唯一的兵器交给刺客的豪迈。
观影能力也是影响电影评价的重要因素。当时的人们接受电影信息的方式较为单一,对于电影的非线性叙事难以理解,缺乏对电影深层次的解读能力。而现在的90后、00后和部分80后,对这种叙事方式更加熟悉,能够更好地理解电影的逻辑。
《英雄》在初期评价混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并认可了电影的深度与质量。现在,我们更能够欣赏并评价电影,而不仅仅是接受权威的评价。同时,电影的讨论渠道也更加多元化,包括社交媒体等,这使得电影的评价更为公正和客观。
总的来说,《英雄》之所以在初期评价不佳,与当时观影人群的接受能力、电影的改编以及缺乏多元化的讨论渠道有关。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电影的理解能力增强,对于经典电影的接受度提高,使得《英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重新评价为经典之作。
Ⅵ 如何评价张艺谋电影《英雄》
2002年张艺谋的第一部商业大片《英雄》上映,超出预期的演出阵容,浓墨重彩的影像风格,创造神话的票房奇迹,引来的却是国内影评人和普通观众的口诛笔伐。
有人说它太神叨、太玄幻、太矫情,煞有介事的讲了三层故事、谈了大音希声,最后不过是给独裁者始皇帝开罪的赞歌,是江郎才尽的张艺谋偷师王家卫、袁和平不成的拙作。
17年后回头再看,当年的《英雄》彰显了张艺谋蓬勃的野心,是他想象力与美学造诣的绝唱,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国产经典,是国产商业大片的里程碑。
为自己转型、也为别人趟路的张艺谋,是名副其实的国内影视产业化第一人,《英雄》也称得上艺术化与商业化结合下,新中国武侠类型片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