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院的读音怎么读
院字的标准读音是【yuàn】,其部首为阝,结构为左右构造,共有9画。院字非常实用,可以组成多个词汇,如住院、院子、后院、医院、电影院、学院和大杂院等,涵盖了生活和公共场所的不同场景。
在字义上,院主要指的是围墙里房屋四周的空地,如院子、院墙和庭院。它也特指某些机构、学校或公共场所的名称,如法院、医院和戏院。院姓源自元朝院孝思的后裔,最初见于明朝的《万姓统谱》,并且在河南洛阳等地仍有院姓的分布。
通过组词,我们可以直观地理解院的用法。例如,"他在家门前的院子玩耍"描绘了院子作为日常活动空间的情景;"他因肩关节脱臼而住院"说明了医院的含义;"我要上医院去看望我的哥哥"则表达了去医院的行动。
总的来说,院字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其丰富的词汇和含义体现了汉字的深厚文化底蕴。无论是作为名词的庭院,还是专有名词的医院,院字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表达和理解空间。
② 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去电影院看电影了,这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至今在影院里观看的电影总数超过一千部,前二十年是千位数,而最近二十年总和大约三四十部。身为年纪稍长的普通百姓,早些年,看电影是最普通最频繁的娱乐。
少林寺一九八二年公映时的巨大轰动很多人都写过,我们几个小伙伴每天只买第一场门票,价一角,清场时躲到舞台后面爬上楼梯,潜伏在存放灯光道具的小房间,下一场开始再悄悄摸回座位。连看三四天,台词动作烂熟于心,总价不过三四毛钱。
那时国产片和译制片的比例,差不多是一比一,烂片自然很多,好片子也不少。看上影厂译制年表,挑出一些那时看过的记忆深刻经典译制片,今天却不太可能在影院里看到了:这还只是上影厂,有好多看过就忘的片子,片名已经对不上号了。
九十年代初读大学时期,南京新街口延安电影院以“艺术影院”为号召,组织了一大批国外原版字幕片源,两场连放,票价三元六角。每天下午我几乎都会逃课看片。从希区柯克作品集、教父系列、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星球大战这些鸿篇巨制,到克莱默夫妇、金色池塘、贝克兄弟等等文艺片,断断续续看了有一年多一百多部片子,现在想来真是极度奢侈的幸福。
现在的电影院线发行方式,外行,说不出什么批评的话。只是觉得,除了新片,一个城市总该有几个放老片的影院,让人有机会体验经典。另外,一部新片,过了所谓档期,就消失不见,总是奇怪的事情。新片,次新品,旧片,老片,定价不同,影院不同,似乎才可以形成比较完整的影院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