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八佰》为什么会直接在网络上爆红
电影八佰为什么会在直播在网络上爆红,因为网络上现在大多数都特别爱在网上购物和看电视啊,等等,因为这个800这个电影在网上特别红啊,看的人特别多,所以说演的也特别好,所以到了特别喜欢。所以说他才会爆红啊,因为每个人都爱看呢。
㈡ 八佰电影观后感怎么写
篇一:
八月份,电影大作《八佰》即将上映的消息纷纷刷爆朋友圈,可以看出各位观众们还是对这部电影充满期待的。有人预测,《八佰》上映后,其票房很有可能会超过2017年的票房冠军《战狼2》。
《八佰》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孤军奋战4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人。电影《八佰》由管虎导演,是亚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商业影片,本应该于2019年7月5日全国上映,最后却搁置了。
想必大家和我一样都很清楚,《八佰》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而这起历史事件,便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淞沪会战。自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便加快了侵华的步伐,并提出了三个月的计划。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中国军队奋起反击。而电影《八佰》,便讲述了发生在淞沪会战期间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
1838年,淞沪会战进入相持阶段,为掩护我军的行动,团长谢晋元临危受命,率军驻守四行仓库。此时的四行仓库西面和北面已被日军占领,东面和南面是公共租界,与未被占领的中国地界完全隔绝,成为一个"孤岛",进入四行仓库,也就成了孤军。部队进驻后,谢晋元与一营长杨瑞符集合部队作简短动员,说明奉命掩护大军撤退并据守四行仓库--这个当时上海唯一属于中国军队守卫的一块国土,第一营已是离开大部队的一只孤军。他要求全体官兵,抱必死决心,与仓库共存亡,剩最后一人,也要坚守阵地。
后来,谢晋元与全体官兵一起齐心协力,多次打退了日军的进攻。第一天战斗,我军共消灭敌兵80余名,伤敌更多,日本侵略者受到中国人民的严厉惩罚, "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又一次被打破了。其实,坚守四行仓库的只有一个营的兵力。该营士兵陈德松在《殊死报国的四行孤军》一文详细记述道:"以该团第一营为基干,组成加强营,仍用团番号。全团410人左右,一个机枪连三个步兵连,一个迫击炮排。"为迷惑敌人,在记者采访时,谢晋元假告800人。这才有了"八百壮士"之说。
八佰的历史背景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以后,中国军队第88师是最先进入战场抗击日军的中国部队。最初谢晋元是作
为第262旅参谋主任,在宝山路商务印书馆对面的楼上在最前线指挥战斗。战斗到9月中旬,第524团团附
黄永淮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第262旅旅长便 任命谢晋元为新任团附,指挥该团负责正面阵地的防守任务。
因战况激烈,该团先后补充了4次兵员,原来的老兵在战火中不断牺牲,补充人员主要来自地方保安团。战斗至10月下旬,面对日军的不断增兵,中国军队发现如果死守闸北,将有被包围歼灭的危险,于是下令中国军队撤退到苏州河南岸防守。但为了配合外交,给世人留下中国军队仍坚守苏州河北岸抗战
的印象,于是决定让第88师留下一部分部队,作为中国最后的军队坚守。
对于留下来最后坚守的军队,师长孙元良很清楚他们将面临的结果,曾表示留置闸北守备最后阵地
的部队,最多是牺牲,最少也是牺牲。”最终 孙元良决定以中校团附谢晋元率第262旅524团固守原第
88师师部所在的四行仓库为据点,作为中国在闸北的最后一支 部队坚守苏州河北岸。这便是坚守四行仓
库的谢晋元及所率领的部队被称为“四行孤军的原因。
孙元良亲自向谢晋元在四行仓库下达了率第一营死守上海最后阵地的命令。之所以将最后两支中国军队死守的阵地设在四行仓库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四行仓库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坚固易于防守,并容易掌握部队。四行仓库作为原第88师师部,粮食和弹药都储存了很多,而且为了防止自来水管被日军截断,还有大量的饮用水储存。
㈢ 2020年票房最高的五部电影,你对哪一部的印象最深
大家都比较清楚,受19年年底和20年年初的疫情影响,好多影院开业的时间也都有所推迟,尽管如此,中国电影的票房总量还是位居全球第一的,接下来让小编为大家盘点一下2020年票房最高的五部电影:
在这5部电影里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八佰》,通过观看这部影视作品,让我了解到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以及我们现在能生存在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下,是有多么的来之不易,是这些前辈们给我们奠定了基础,整个剧情看下来,我眼睛里泛起了泪水,尽管遭受到日军的侵略,但是“八佰战士”仍然坚守阵地,和敌人一直斗争,另外,整部作品也反应了当时作为普通人是如何克拒战争带来的恐慌和困难的,其实就跟人们在和疫情作斗争是一样的,这部影视作品无论取材还是含义都令人比较深刻,这也是小编为什么特别喜欢的一部作品。
㈣ 《1917》观后感
《1917》观后感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1917》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电影院全线复工,除了一部还未上映的《八佰》,最为人瞩目的电影应为《1917》。
《1917》荣获第77届金球奖剧情类、第9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效果、最佳摄影奖。不必多说,《1917》值得一看。
影片聚焦两名年轻的英国士兵,讲述了一战时期,两名迟坦英国士兵为了拯救成百上千的生命而冒险穿越敌境传递重要情报的故事。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最激烈之际,两个年仅16岁的英国士兵接到的命令,需立即赶往死亡前线,向那里的将军传达一个“立刻停止进攻”讯息。时间只有八小时,武器有限,无人知晓前方敌况:死亡寂静之地、布满尸体的铁丝网、突如其来的敌军、随时毙命的危险境况……
他们清楚地知道这项任务有多艰难,但他们还是出发了。因为这讯息关系着前线1600个人的生死。
全片一镜到底,长镜头到给人的是身临其境般的真切感触。我们能体会到的,该领悟到的都是战争的残酷。
“残破的村庄,火焰下的废墟,被砍倒的樱花树,飘满河面的花瓣。”看着这样的画面每个人都会感到窒息与压抑。
一路上可谓尸横遍野,尸体随处可见。河水中除了白色的花瓣,还有的是面容惨白的浮尸。镜头外的我们会感到害怕,但片中的士兵们却无视这些尸体,面不改色。是啊,这是战争啊,即使是死亡都是稀松平常的。
但令人动容的是在这可怕的环境中的战士的信念与勇气,尽职与担当。
布雷克明知任务艰巨几乎不可能完成,为了完成士兵的职责,也为了自己前线的哥哥坚定地领命出发。
斯科菲尔德后来明明可以留在德军遗弃基地的地下室,和另一位幸存者——一位美丽的姑娘安稳地生活,逃离这场可怕的战争。可他面对姑娘的挽留还是选择走向杀机四伏的外面,继续去完成自己的任务。
电影的另一个触动人心的点是两个士兵的战友情。
爬出己方战壕时,斯科菲尔德主动打头阵,让年纪稍小的布雷克跟在自己后面。
布雷克被德军士兵刺伤,临死之前拜托斯科菲尔德将自己的信物带给哥哥。而斯科菲尔德为了完成对布雷克的承诺,接下来的路再苦再难也走的毅然决然。
其实一开始两个人的情谊并没有多么深厚,但一起走过了这一段生死之路后深情厚谊也悄悄建立。
斯科菲尔德最后坐在树下,一张张看着自己家人的照片。或许他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过自己的亲人了。他思念着亲人,也思念着几天前还一起并肩战斗的布雷克。战争最是残酷,但值得庆幸的是,他还活着,他还是那样温暖的人,不过变得更加的`坚毅沉稳。
这里的斯科是幸运的,他没有成为冰冷无情,灭绝人性的杀人机器,也没有被他人杀害。
但鲜为人知的可怕事实是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卷入战争。参战人数达到6500万人,1000多万人丧生,2000多万人受伤。而二战中直接死于战争或轮旦桐者战争相关原因的)(如因战争导致的灾害、饥馑、传染病蔓延、征兵、征募劳工、屠杀等)的人约为7000万。
中国人应该都对战争有着一种真切之感,我们忘不了的是当年日军侵华灭绝人性的屠杀带给我们民族深重的苦痛与灾难。当年的抗战老兵大都已经去世,但日军的罪行永远不会被洗刷干净。
时至今日,这世界仍不和平。还是有人在纷飞战火中失去生命,或者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园被毁而被迫踏上流亡之路。国际争端会一直存在,而战争不该再发生,惟愿这世界不再有战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希望2020年的我有所提升。年前给自己列了to do list,从学习、工作、生活、读书、写作、理财各个方面,希望可以克服困难,懒惰的毛病,坚持完成一件小事直到年底。
越不做越不会
很多事情月不做越不会,越不会就越不想做。然而追求一颗上进的心是让自己提升的最好良药,无论是否会做,做的好不好都请行动起来吧,让自己在行动中不断提升和成长,用行动说话,而不是每天的臆想。只要你肯定付出时间腊坦和努力,用心去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举个简单的例子,发朋友圈是一件多么随意而又普通的事情,但当你长时间不用文字表述心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阐述一段文字就要揣测好久,oh no这不是我想要的样子,振作起来吧,就从今天开始,从写观后感开始,从一点一滴开始一点新的旅途。
凡事要持之以恒
影片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两明仅仅16岁的英国士兵递送战报的故事。影片开端,士兵们正在休息,这时一名士兵Blake被叫到,要求带一个伙伴一起完成一项任务,随后Schofield出现,两名士兵随后到作战指挥中心接到紧急任务,要求在8小时内将信件送达,这信件不仅可以挽救1600名士兵还包括Blake的亲哥哥。
接到任务后的Blake迫不及待的并且不顾一切的就出发了,但Schofield却认为需要稍作整顿进行筹划,两人边行进边争论,当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却可以一致对外保持高度的目标。然而在行进的过程中比想象的还要艰难,跋山涉水困难重重,始终没有让两位16岁的少年退缩过。不幸的是,在遇到空军作战击败德国战机时,被击垮的德国飞行员却将善良的Blake袭击致死,留下Schofield一个人。此时的他更加坚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不仅为了Blake,还有作为一名士兵必须要完成的命令,以及1600名像他一样的鲜活生命。在如此艰难、粮食紧缺的情况下,Schofield遇到了女人和婴儿时还是将自己全部的食物都拿了出来,他不分昼夜、穿越敌人战壕,掉进河水冲下瀑布、累到漂在水上睡着,爬过无数具尸体,终于到了岸边,到达了目的地。
但是这名士兵的目的不仅仅是将信件送到,而是要让这次的进攻撤回!在Schofield送信的途中得到了一位将士的忠告,必须要在旁人在场的情况下阻止这次进攻,“某些人就是喜欢大战”,这让他有了勇气向上级进行挑战,并能顺利完成最终的使命,挽救无数无辜的生命。
影片结尾,当进攻成功被阻止后,还有一件自己的事情没有完成,亲自找到Blake的哥哥,并告诉他,他的弟弟善良而幽默,也曾挽救我自己的生命,并希望可以得到哥哥的允许给他们的妈妈写一封家书,告知真相。
16岁的我们是什么样子呢?无论哪家年代,和平社会是最幸福的。我们却身在福中还未自己找各种借口和理由,抱怨现实的不公、吐槽老板、抱怨工资太少加班太多、攀比虚无缥缈的东西,其实这些都是浪费时间消耗情绪,不如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提升自己,学习一门外语、练习写作等,只有自己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㈤ 看完八佰发朋友圈的句子
看完八佰发朋友圈的句子:
1、丈夫许国,实为幸事。
2、东北沦陷了,华北沦陷了,但是现在,因为有你们,上海还在。
3、人各有命,军人有军人的命。这边是天堂,那这边便是地狱。
4、一腔热血复民国,誓扫倭奴出山河。
5、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
6、我不想死,但总有人会死。
7、我们是湖北保安团的脸面......
8、因为有你们,上海还在!
9、我在老家读过私塾,没去过县城,我就想看一下上海长什么样子。
10、流尽最后一滴血,与敌人拼到底。
11、我们不只是在这里抵抗日本人,我们是在给他们看,中国人还在。
12、我就是害怕,我怕我死掉了,死掉了什么都没有了。
13、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父报仇,为国尽忠为宜,让我子孙后代,再不受此耻辱。
14、战况至此,全上海的百姓都会看着我们,四行仓库是我们最后的阵地,也就是我们的坟墓。
㈥ 《八佰》读后感有哪些
具体如下:
《八佰》这部电影,在近段时间,早已在朋友圈为大家所知晓。电影开场之时,一种真实和压抑之感油然而生。
枪林弹雨一词早已在脑海里放着,可是看了这部电影,我才知道枪林弹雨的场景是这般模样。每个血肉之躯,在枪林弹雨里不存在一丝侥幸,前一秒还在战场奔赴,后一秒就倒在血泊之中。
一河之隔,一边是纸醉金迷,一边却枪林弹雨。可是枪林弹雨的那一边战士们的精神和热血,把河的另一边的人给唤醒了。
战争给人带来的绝对不是胜利者的荣光,而是黎明百姓的灾难。说是有八百的将士在坚守着,可是实际上却一半不到。
面对强劲又狠辣的敌人,这些将士当然也有过退缩。人心皆是肉长的,当然也是有感情的,谁不想在父母前承欢膝下,谁不想与爱人长厢厮守呢?只是国难当前,很多人即使没有读过书,也深知舍小我成大我这个道理。
每一段和平的繁荣昌盛都来之不易,身为后人的我们,更该时怀感恩之心,珍惜当下,也不负时光,努力学习,努力生活,活出自己的那份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责任,和生命的精彩。若人人都能把其发挥到极致,那才是对不顾艰险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去开创或者维护和平年代的先人们最好的回报,也是精神和人的期望的一种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