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大都會》想要表達什麼
魏玛德国导演弗里茨·朗作品《大都会》第一次全景展示了未来都会场景,如摩天大楼、霓虹灯、轨道列车、大型机械、工厂车间等。弗里茨·朗的美国之行后,延续卓别林风格,以都市和生产线为现代性的表征,人成为被“嵌入”现代化机器生产线的一部分,人的本质正在异化。
《大都会》是表现主义的丧钟。其后UFA破产重组,影人投身好莱坞。在表现主义脉络中,底层大众曾是魏玛电影主要的观众,他们渴望逃脱现实生活,想象繁荣或是异域景象;制片方在“寻找大众”时,也制造了大量虚构类题材。倡导表现主义的UFA原本竟是德国一战时的宣传机构。大众消费与保守势力的统治在此出现了微妙的结合。
片中严格对立的阶级关系,兼具天使与魔鬼特质的女性形象,这与魏玛时期的劳动-失业状况、妇女地位有关。影片刻画精明理性化的资本家和无知易怒的工人大众,并以神谕式的感召和巧妙的妥协收场,都暗示制作者的保守立场。
《大都会》是魏玛德国的心理隐喻。工业化和机械化的压制,以及反抗的混乱,使人们产生找回德国精神家园的渴望(对完整性的渴望)。希特勒和纳粹正是在这种思潮中,标榜传统精神(心),“脑”与“手”的协调者身份登场崛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