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投资怎么分红
一、票房收益
比如一部电影票房是1亿,它需要先扣除5%的电影发展基金和3.3%的相关税费,剩下的91.7%才是电影的可分账票房,其中影院和院线拿50%-55%,宣发占5%-8%,剩下的37%-39%%左右才是片方可分账票房,(1亿*33%=3300万)3300万左右才是投资人的可分账票房,等电影下映后三个月由中影集团联合第三方会计事物所进行票房结算,把钱汇入电影出品方公司的对公账户中,再由出品方公司按照投资者所投资占比打入投资人预留的银行账户中。
例如:如电影《战狼2》累计票房是56.83亿,分账票房53.20亿。而我们片方分账是20.84亿(片方所占比列是39.25%)
Ⅱ 一张电影票76元分成是43%该怎么算
43%指的是制片发行方分成 (下面5%和3.3%网上查询 若有更改 套用计算即可)
如果一张电影票以76元计算,这76元里要上缴国家电影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5%(3.8元),上缴营业税3.3%(2.508元)。以上两项支出后,剩余69.692元才由影院(院线)、制片(发行)方瓜分。
在以往的分账比例中,根据影片强弱势按57%—62%分成。按下限分57%(69.692×57%=39.72444元)院线明面上分成为7%,但院线为扩大市场份额和拉拢影院实际按2%—7%分成,一般为5%(69.692×5%=3.4846元)。影院分36.23984元。
制片发行方以往根据影片强弱势按38%—43%分成。按上限分43%(69.692×43%=29.96756元)
其中发行方一般分5%(69.692×5%=3.4846元),制片方分26.48296元。(如果制片和发行是一个公司则全拿这部分)
Ⅲ 投资商投资一部电影究竟会有多少收益
据我了解,投资一部电影主要收益来源于票房分账,国内电影分账细则是要扣除5%的电影专项事业发展基金,其次扣除3.3%的营业税,剩下的91.7%才是可分账票房。其中院线拿48%-52%,宣发拿5%-8%,剩下的43%左右才是咱们投资人可参与分红的片方分账票房,实际个人可分账票房在总票房的33%-39%之间。
还可以按照点击量计算网络播放版权,投资者按照所占比例进行分红。投资商收益巨大~
Ⅳ 电影份额是什么意思另外投资影视有多大风险
电影投资实际上是指电影版权投资。坦率地说,你通过购买一部电影的版权成为一部电影的投资者,然后在后一部电影发行后根据票房计算收入。收入是完全透明的。再加上其他网络版权收入、电视版权收入和海外版权收入。版权收入根据您的份额分配给您。作为这部电影的制片人,它将向公众获取大约20%的版权。投资者可自行认购版权。例如,如果你订阅了100万,电影的总成本是1亿,这相当于你订阅了1%的份额。然后你将从票房、网络版权、广告植入等方面获得1%的利润。
我们不能说电影和电视投资是100%无风险的,这样每个人都可以赚钱。影视投资的风险在于判断影视项目的真实性和最终电影票房的利润。至于真实性,我们需要擦亮眼睛,进行判断。该影视项目是否已在广播电视上录制;是否与生产商签订纸质合同;资金是否进入公司账户。
Ⅳ 电影出品人怎样分红
电影投资的分红,由中影集团(国家)联合第三方会计事务所计算分红(票房数据都是公开透明的,猫眼有实时数据);会计事务所和公证处结算,由出品发行公司将分红直接打到预留的银行上。
电影上映,在中国大陆地区院线下映之日起3个月内进行第一次结算,之后开始每 6 个月为一个结算周期进行结算。24 个月后以 12 个月为一次结算周期。
⑥ 周边产品收益
电影上映后,一般来说,如果很受观众欢迎,那么片中的一些道具物品,甚至角色真人手办等等,很快会出现在电商平台上,这些都属于周边产品。这部分产品的收益,同样也是电影的收入来源,但这笔收入占比极小,微乎其微。
除此之外,一些参与电影投资的投资者,还有可能会得到电影制片方提供的一些额外福利,诸如你喜欢的明星签名照,现场探班,片尾署名权等等。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通常情况下,一个院线电影的多重收益不会在一个项目中全部体现,这要看具体项目的认购合同规定
希望以上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您生活幸福,距离财富自由,我们只差留言区一个机遇!!
Ⅵ 产品的市场份额主要是由以下哪个因素决定的
产品的市场份额主要是由具有共同特征的客户数量决定的。
(3)商圈内的市政设施对商圈的影响。街道、河流等导致商圈内的部分居民不能方便地来到我们的店铺购物,或者导致商圈外的部分居民只能到我们的店铺购物。
(4)若商圈内有我们自己的另一个店铺,因为增加了一个店,则这两个店铺的总市场份额相对于单店会增加。但每个店铺的营业额可能会比只有一个店时的营业额要低。
营业额降低的比率取决于这两家店商圈重叠的大小。这种情况非常危险,有可能导致一个店关闭,须做好研究分析工作。
(5)一般来说,商圈外的居民也会来购物,这些销售量最高可能会占约20%的营业额。但这会根据不同的经济状况、店铺周围邻居的不同而产生变化。商圈外的营业额来自商圈外的居民经过我们的店铺,顺道购物而产生的。
这些额外的销售取决于店铺周围的邻居,如医院、学校、自由市场、电影院等。可是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把上述影响因素用具体的数值表现出来,才能对我们最终的计算有效?这时我们可以模拟将来开店后的经营状况,然后根据顾客对这个状况的反应来估算几个关键数据。
Ⅶ 电影发行公司制作公司和电影院怎么分红
美国是电影大国,电影从业人员约60万,年产电影近500部,去年和前年的全球票房收入都在84亿美元以上。如果将“后电影”(通过电视播放和光盘、录像销售的电影)收入加在一起,去年的总收入是346亿美元。 以华纳兄弟公司为例,2002年该公司独立制作发行的电影是30部,另与其他公司合作的26部。华纳公司的人士介绍说,由于有些电影的产期较长,投放市场时也都有风险,一部影片能让你赔得血本无归,也能让你暴利无穷。为了减少风险,一般电影公司会每年从10部电影中拿出一部大片来赌赌运气,输了,拆东补西能承受;赢了,就可以“十网打鱼九网空,捞到一网就成功”。比如该公司2001年11月推出的《哈利·波特》第一集,投资1.3亿美元,票房收入却达到9亿美饣共话ā昂蟮缬啊笔杖搿T诘谝患斗攀谐〉耐保诙集已开始拍摄,投?亿美元,一年内完工,去年11月投放市场,到目前为止全球票房已达8.4亿美元,现仍在世界各地播放中。 由此可见,投资大片风险大,回报率也高。为了降低风险,一些电影公司还会采取联手操作的办法,利益风险平摊。 在美国,由于电影是一种工业,公司的运作方式也和其他商业公司相似,通常分为生产制作和发行销售两大部门。公司的高层主管并不一定是电影艺人出身,但必须是经营高手。一般公司都不养制片人,即便是特别有名或非常成功的制片人也很少受雇于电影公司。因此好莱坞的独立制片人多如牛毛。 据独立制片人罗燕女士介绍,制片人通常是先发现或得到一个故事,然后把它开发为剧本。再拿着剧本向电影公司推销、谈判,如果电影公司相中这个剧本,制片人可以把本子一次性卖给公司,但多数制片人是希望和公司签约,由公司投资,他负责把电影拍出来,再由公司负责发行销售。如果成了,公司会派代表出任该片执行制片人,主要是监督制片人的资金使用、时间进度和具体运作。制片人拿到资金后,去雇佣导演、演员和摄制人员。 在好莱坞,导演、演员比制片人还要多,同样独立自主。他们通过经纪人等待着制片人的挑选、谈判、签约。好莱坞有许多专门跟踪调研导演、演员的机构,根据他们的票房和观众喜欢程度,印成小册子,定期提供给制片人和电影公司作参考,有的电影公司自己也有一套研究班子。制片人根据导演、明星的走红程度和特点进行选择。当然,最终要得到电影公司的认可。而导演、演员等也有选择制片人和影片以及讨价还价的权利。目前好莱坞的名演员最高片酬达到2000万美元一部,还要再加至少15%以上的干股。也就是说等电影拍完发行后,还要和制作者一起分红。电影公司给导演、演员干股,因利益捆绑,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电影发行之后,首先在影院放映。电影公司和影院一般是五五分成,但彼此有个不成文的行规,如果一部影片在一家影院放映一周,票房收入达不到3000美元,影院可自行决定不再放这部电影,因为这个数是保本基数。所以每部新片发行之后的第一个周末票房就像股市行情一样重要,在新片放映后的第二个星期一早上,从电影公司老板到演员都在急切地等待周末票房的统计消息。如果票房不达标,公司就会立即采取“后电影”措施:一是把电影改成录像、DVD、VCD销售、租借。二是直接通过电视台点播、放映。 美国影片在世界市场所占份额越来越大,现在已高达60%以上。其主要原因有:首先,好莱坞是世界电影明星、巨匠的聚集地,相互竞争非常激烈,产品的质量和种类自然会高出一筹。其次是高科技、特技翻译能力强,能制作各种高难度的影片。三是“服务设施”齐全,在好莱坞,与电影业有关的各种行业一应俱全:有专门提供道具、出租机械设备的,有专门做电影片头、字幕的,有专门配音响的,只要你需要,随时恭候。而在人工服务方面,各类经纪人、律师、会计师很多,尤其是那些专门为电影业提供贷款的银行更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Ⅷ 现在中国电影的票房到底怎么分成 中国大制作电影的实际成本是多少
1994年,为改变电影市场的萧条局面,时任中影公司总经理的吴孟辰向电影局提议以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形式,进口最新的一流外国影片,以发行的收入扶持老、少、边、穷地区电影事业。1994年底,广电部电影局批准了这个建议,提出每年可以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于是有人将这10部影片称为“10部大片”,大片的名称也因此而流传开来。参照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形式,进口大片各方收入分成的比例是制片方35%,发行方17%,放映方48%。为了迅速占领中国市场,进口大片的制片方还承担了宣传的费用。尽管这样的分账比例似乎对制片方较为不利,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国外尤其是美国制片方依旧从中国的市场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中影公司知情人士透露,中国虽然进口影片的数量有限,但在进口速度上绝不落后。据介绍,无论哪一国家生产的最新影片,我们的购片人员都可以在影片尚未公映之前看到,选定后立刻以快件送回国内。据说,中影公司负责海外选片的6个人每年至少要看1050多部片子,然后从中精选100多部送审,最后确定进口10部分帐大片。
由于进口大片的巨额利润,国内一直有打破大片垄断的呼声。对此,国家电影局有关负责人指出,中影独家拥有进口外国影片的权利,这是国家赋予的,是体现国家利益的,这方面不会有松动的余地。
中国大片成本:
一,大制作。处在金字塔尖的每年只有3~5部的所谓“国产大片”,投资亿元以上。如《神话》《七剑》《情癫大圣》《夜宴》均投资超过一亿,而《无极》、《满城尽待黄金甲》更是号称投资3亿以上。这些影片在特征上与贾斯廷•怀亚特提出的好莱坞的“高概念”电影基本相同:大明星,大导演,大投入,大制作。这一阵营的影片数量虽少,但国产片的票房中却可接近一半的份额。而它们也是中国电影海外销售的主力。
二,中制作。中等制作的影片投资大约在1000万~5000万之间,每年在这个区间的影片通常不到10部。
三,小制作。小制作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制作成本在1000以下,400万以上的影片,票房目标为100~1000万,数量在20部左右。第二层次的影片制作成本则在150万~300万左右,占电影总量的85%左右。这些影片只是小部分进入了院线放映,票房产出微薄,有的影片进入院线短暂排档完全是为了获得较高的音像版权销售价格,还有的影片则是小规模,分区域上映。而相当部分影片的主要市场是电视播映和音像产品。少数获奖的艺术片通过出售海外部分地区版权,能够获得一定补偿。其中相当部分影片则根本没有进入流通渠道。
因此,在此种形势之下,探讨低成本电影对于了解和改善中国电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没有理由忽视占总产量比重如此之高的低成本电影,以及背后的那些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