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手册的栏目介绍
《电影手册》常设的栏目主要有“作者研究”、“影片分析”、“导演访谈”,以及对许多不同的民族国家电影所做的深度报道。“作者研究”是该杂志以每期一个重点人物的形式推出的,这些人物不但有电影史中已成经典的大师,比如费里尼、伯格曼、帕索里尼等人,也有为新近去世的大师推出的纪念专辑,比如库布里克和布莱松专题,同时还有对正在创作的电影导演进行的专题性回顾,比如阿莫多瓦专题,或是北野武专题。进入这个栏目的作者既有以拍摄艺术片而确立自己地位的电影家,也有在好莱坞商业电影领域中独领风骚的电影导演,比如吴宇森。 “导演访谈”是对正在拍摄新片的重要导演作现场采访。在其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马丁-斯柯塞斯、伍迪-艾伦、阿兰-帕克、王家卫等人的面孔,而他们的肖像也会经常出现在该期杂志的封面上。
1999年12月,《电影手册》杂志现任主编夏尔-戴松来到北京,带来了与这本杂志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的几部电影作品,在北京电影学院进行了名为“《电影手册》杂志周”的专题放映,引起很大反响。而此前在3月,他们还在上海调查中国电影状况,并将成果发表在《电影手册》题为“中国国产”的专辑上。他们对中国新生代导演的创作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同时对港台电影也多有介绍。
❷ 好莱坞电影手册的板块组成
好莱坞电影手册的板块组成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电影简介
2. 影片分类
3. 演员与导演介绍
4. 电影评论与评分
首先,电影简介板块通常包括电影的基本信息,如电影名称、上映日期、导演、主要演员等。此外,还会简要概述电影的情节和主要故事线,帮助读者快速了解电影的大致内容。
其次,影片分类板块将电影按照不同的类型和风格进行分类,如动作片、喜剧片、科幻片等。这有助于读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电影。
接着,演员与导演介绍板块详细介绍了电影中的主要演员和导演。这包括他们的个人背景、演艺经历和代表作品等。通过了解演员和导演的背景信息,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背后的创作团队和他们的艺术风格。
最后,电影评论与评分板块是手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部分通常由专业影评人或观众撰写,他们对电影进行评价、分析和打分。评论内容包括对电影情节、演员表演、导演技巧等方面的评价,以及对电影的整体评价。这些评论和评分可以为读者提供参考,帮助他们决定是否要观看这部电影。
综上所述,好莱坞电影手册的板块组成旨在提供全面而详细的电影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选择和欣赏电影。通过电影简介、影片分类、演员与导演介绍以及电影评论与评分等板块的组合,手册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电影体验。
❸ 新浪潮电影简介
1958年,法国的文化土壤孕育了一种崭新的电影运动——新浪潮电影。这一运动的发源地是《电影手册》,由安德烈·巴赞担任主编,聚集了一群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其中包括克洛德·夏布罗尔、特吕弗和戈达尔等共计五十多位电影人。他们深受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提出了“主观现实主义”的口号,挑战了过去电影中的机械模式,主张拍摄体现导演个人风格的作品,因此,他们被称作“电影手册派”或“作者电影”。
这些新浪潮电影的焦点在于现代都市人的生活体验,他们深入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复杂的情感纠葛以及爱情与性关系,与传统电影的叙事手法形成了鲜明对比。新浪潮电影注重生活的真实感,倾向于在实际场景中拍摄,强调即兴创作,这使得影片常常缺乏线性叙事,故事情节并不完整。在表现手法上,新浪潮电影富于变化,追求创新,为电影艺术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产生于1958年的法国。当时安德烈·巴赞(Andre Bazin)主编的《电影手册》聚集了一批青年编辑人员,如克洛德·夏布罗尔、特吕弗、戈达尔等50余人。他们深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对过去影片中的“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又被称为“电影手册派”或“作者电影”。他们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爱情与性关系,与传统影片不同之处在于充满了主观性与抒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