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正在中国热映,如同前些年的《三傻大闹宝莱坞》,收获广泛好评。人们不禁问,近年来,印度为何频频拍出好看的电影,其国际化转型有什么成功之处?
电影产业成为经济贡献重要力量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到一流的影院看一场电影只需要约200卢比(约合20元人民币)。记者曾遇到一家七八口人,上至拄拐老太,下至襁褓婴儿,一齐涌进影厅。一打听,他们对记者说:我们就是来过个周末,也没想好看什么,遇到什么片看什么片就好了。
看电影是印度民众最普遍的休闲方式之一。据统计,在印度共计有1.3万块银幕,年观影人次超过30亿,年度总票房约24亿美元,约为中国的1/3,美国的1/5。可见薄利多销是印度电影业鲜明的特色,用老百姓的话来说,看电影,钱花得很值!
印度电影的总票房在世界电影产业中排名并不十分靠前,但印度是全球重要的电影出产地。过去十几年里,印度几乎保持每年生产1000部以上的电影,堪称全球电影产量最大的国家之一。
宝莱坞对经济的贡献和影响力不容小视。印度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印度电影产业总产值超过35亿美元,带动相关就业人数超过2000万人,其中餐饮、服务及纪念品销售从中获利颇丰。
记者在孟买采访时发现,影视旅游已逐渐在当地兴起,特别是不少印度的经典影片越来越受到世界瞩目,全球不少影迷想来印度看看当地是怎么拍电影的。今年印度最火的电影当属阿米尔汗主演的新片《摔跤吧!爸爸》,该片展现出的印度农村摔跤风俗也正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卖点。
拉动旅游只是印度电影海外效应的体现之一,其根本动力在于印度影片是否真正走向国际市场。据印度电影产业联合会去年统计,目前打入北美发行市场的印度影片基本票房收入在300万美元左右,有沙鲁克汗或阿米尔汗参与的神片则会达到2000万美元级别。依靠印度庞大的移民群体,印度影片在欧美、东南亚以及中东地区拥有广泛的影迷基础,印度电影整体票房收入的近1/3已来自海外。
⑵ 泪流满面,为什么印度电影会这么好看
拍的很写实,反映的是真实的印度社会目前情况
比如像印度国宝级电影男神:阿米尔·汗 ,从2009年的《三傻大闹宝莱坞》豆瓣高分电影,为观众所知;还有2017年的《摔跤吧!爸爸》更是俘获了万千大众,直击内心的朴实画面,最后一句“你是我的骄傲”,不知道哭了多少人;再有2018年国内上映的《神秘巨星》,较前两部稍微逊色,好莱坞式的剧情,不过还是通过朴实的内容吸引了我们
话说国内最熟悉的印度电影明星就是阿米尔·汗了,好像印度的电影节奏一直是跟他走的
当然也有很多其他的优秀电影,比如《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就挺好的
⑶ 有人说印度总是能拍出发人深思的电影,这是为什么
近几年印度电影在中国很火,很多电影既能让人开怀大笑,又能让人深刻反思,被称作神剧一点也不为过。那么为什么印度总是能拍出一些令人深思的电影呢?
1、印度很多电影情节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反映了社会的某种现状,这是很多中国电影不敢踏足的领域。印度并不是一个发达国家,甚至可以说印度的发展有点落后,社会问题较为突出。但是印度人敢于将这些突出的社会问题摆到台面上来,让更多人能关注到这个问题并评判对与错。比起这一点,很多国家的电影都自愧不如。
希望国产剧也能像印度电影一样,多拍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少一些雷人神剧吧。
⑷ 印度的电影为什么可以经常出精品
印度贫富差距巨大,电视的成本高于电影,印度人民目前还无法承受。就如同七八十年代的我国一样,电影的传播总是更快,记忆中一个村一起看电影的时光也算是美好了吧。电影的受众广导致了电影业的发展快。印度民主的制度导致了印度电影的多样化。
社会背景和电影审查。最后这点就随便提几句。印度的电影审查相对来说要更为严格但是不会有太刁钻古怪的规定。只要露骨、讽刺不要太过极端,应该是没什么问题。此外,印度本身很有故事。无论选择哪一个角度去看,都会发现这是一个多元的国家,有很多东西可以以电影的方式来分享。
⑸ 印度很多方面都不行,为什么电影行业却发展得很好
印度电影发展的很好,宝莱坞也是电影人心中的天堂。印度这个国家没有民主,印度这个国家真的很烂,但是印度的电影发展很好,为什么印度这个国家很烂,但是印度电影为什么这么好呢?我一直都搞不懂,但是后来我知道了印度的电影发展有很多因素,正是所有人的努力让印度电影发展的越来越好。
印度电影真的很棒。
⑹ 印度电影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近年来,印度题材的电影在好莱坞的红火局面让“印度”上升为新世纪世界电影的一个重量级关键词,《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斩获奥斯卡,好莱坞的一线电影里也总少不了印度面孔,可是这些荣誉的光环遮蔽了印度本土电影更为繁荣的事实。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首次被引入中国的《流浪者》,到七十年代的《大篷车》,再到2003年的《印度往事》,多数中国观众对印度电影或许只留有片段式的印象。
直到2011年《三傻大闹宝莱坞》在中国风靡,很多人惊诧于印度本土电影的突飞猛进,产生“神兵天降”的错觉。
作为重要的电影出产地区,印度的电影产量是世界之冠,宝莱坞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之一,拥有数亿观众。
始于19世纪末,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的印度电影以强烈的戏剧感、精到的电影叙事技巧、夺人耳目的声画语言、超群到偶尔雷人的想象力,以及面对全球化市场仍坚持的对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守望,堪称世界电影中的一朵奇葩,它用自己独有的姿态,认真讲述着印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描绘着他们眼中的大千世界。
不如跳舞:“马萨拉”的狂欢
印度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不同语言的族群对母语电影有很殷切的需求,从而推动了电影业的发展。但不论讲着何种语言,歌舞作为印度人世代沿袭的生活方式,是他们共同的语言,印度电影中极具民族特色的歌舞是本土市场制胜的关键,也是快速撩拨起海外观众兴致的法宝。
一部典型的宝莱坞影片至少要有五六段华丽歌舞,而且是大团圆结局。这种标签化的宝莱坞大片也被称为“马萨拉”电影。“马萨拉”是印地语中“混合香料”之意,“马萨拉”电影就是将爱情、动作、歌舞、喜剧元素和大团圆结局糅合在一起,其独特叙事模式也被称为“马萨拉模式”。
“马萨拉模式”中,印度电影的歌舞,已经演化成为与语言同样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百分之八十的人信奉印度教,电影中的歌舞首先满足的是宗教需求。
印度电影歌舞中,最主流的是印度古典舞。今天印度古典舞的表演模式是由描述性舞蹈和纯舞两种主要的形式完美组合而成。其中,表演成分极重的描述性舞蹈,就是印度教的各种神话传说和符合教义的道德规范的说教式表演。印度教最核心的神有三位:大梵天、毗湿奴和湿婆。
湿婆创造了舞蹈,湿婆的舞蹈叫“坦达瓦”,意思是阳刚的。但表演者多为女性,所以印度古典舞可以用“百炼钢化成绕指柔”来形容,湿婆最典型的一个形象是双手合抱、左脚右抬的姿势,在几乎所有的印度电影中,都可以看见女主角怀着各种心情,秀出这样的舞姿,向印度教的神明致以敬意。
印度电影《流浪者》是最早被引进中国的印度电影,1955年在中国公映,上世纪70年代末再次上映引发轰动,片中的《拉兹之歌》、《丽达之歌》等插曲都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引起十年浩劫之后中国人的共鸣。
同时期引入中国的另一部印度电影《大篷车》中印度著名舞女阿鲁娜·伊拉尼精湛的舞蹈表演,以及著名歌唱家拉塔优美的歌唱,也成为那一辈人共同的时代记忆。
《宝莱坞生死恋》是体现印度电影歌舞巅峰水准的一部力作,它撩人心弦的艳情恰到好处地阐释了印度歌舞的精妙,既富有视觉的冲击,又挑逗着观众的热情。印度电影中的歌舞承担了叙事和抒情的双重职能,传达着希望与光明的诉求,营造出亦真亦幻的美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印度电影的歌舞形式也在探索创新。考虑到男性在古典舞表现上的局限性,以及年轻观众的审美趣味,传统的古典舞蹈开始与现代舞蹈的元素融合,《印度往事》就是一个成功范例。
而《机器人之恋》中既有最新潮的欧美电子音乐,又有热辣绮丽的印度民族风情,既没有因为要坚守传统而拒绝外来的优秀元素,也没有一味“崇洋”而丢掉本土优势,实现了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的良性互动。
叙事的胜利:传统戏剧元素+逆天想象力
一部电影的时长如果超过三个小时,绝对是挑战观众耐受力的极限;动辄就超极限,还想让你看得不知疲倦,恐怕只有印度电影敢这么干。
爱情、友情、家族使命、宿命、道德等普世价值观是印度电影中常见的母题。爱的纠缠与幻灭,英雄的落难与崛起,骗局与复仇,规则与叛离……极端化的情节设置在大开大合的激烈震荡中迂回、反转、对抗、升华,这是印度传统戏剧的基本公式,再佐以空间的跳跃、蒙太奇的运用、叙事结构的转换等电影手段,营造出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奇观。你可以说这样的手法很俗、草根特色浓郁,但是能够把“俗”的模式运用到极致,让你见所未见,也算另辟蹊径了。
爱情,永远是印度电影里最卖座的主题。与《宝莱坞生死恋》这样虐心又苦情的戏码比起来,那些赚足中国观众眼泪的韩剧都弱爆了。
《宝莱坞生死恋》生生把一段“青梅竹、两小无”的爱情讲成了一部史诗,阶级的对立、贫富的悬殊、命运的无常,让故事的张力不断膨胀,原本深爱的一对璧人至死未能重逢的残酷情节打破人们对宝莱坞大团圆结局的期待,形成爱情悲剧的强烈感染力,是新世纪初宝莱坞爱情片的经典范例。
印度电影能够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电影工业的整体发展,其中包括了3D和数字动画建模等实用技术,而这一切表现手段都服务于创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当爱情片的各种模式都被观众熟谙于心,跨物种的爱恋势在必行。
关照现实:本土特色接轨国际潮流
印度电影所坚持的核心——民族和本土,一方面为印度电影文化筑起牢不可破的文化壁垒,另一方面又是接轨全球主流电影市场的绝佳切入点。
近年来,印度电影与时俱进,借鉴全球市场成功商业片的经验,直面社会现实,无论是种族问题、宗教问题,抑或其他社会矛盾,都成为印度电影关注的对象。
例如控诉种姓制度的《宝莱坞生死恋》,反思教育体制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地球上的星星》,反对种族歧视的《我的名字叫可汗》、《纽约》,反抗殖民统治的《印度往事》、《芭萨提的颜色》,以及包容不同信仰的《阿卡巴大帝》等等,都在混合了印度的宗教信仰、家庭伦理观、民风礼仪的基础之上,体现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体制建设的反省。
印度现实题材的电影以多样化的表现风格与国际主流类型片打成一片,席卷国际票房,其中,《印度往事》获得2002年奥斯卡提名,《芭萨提的颜色》获2006年全球印度电影奖的8项大奖,2009年《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海外票房占总票房的一半。叫好又叫座的局面证明了印度电影商业运作模式的成功,也实现了印度电影的价值观传递和文化输出。
不可否认,印度电影正经历着它的黄金年代,无论在工业生产还是市场领域,印度电影都已经创造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奇迹。
印度电影持久地满足着本土观众独树一帜的视听品位,兼容并蓄又不断刺激和培养着海外观众对印度电影的审美接受。
也许,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利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裨益之处,也可以从印度电影载歌载舞的笑泪人生中体验他们对生活的热忱与诚意,感受他们面对生存命题的担当与勇气。
⑺ 印度的综合实力并不强,人多且贫富差距大,为什么能拍出很多高水准的电影
首先我觉得印度对于电影行业非常的重视以及尊敬,其次他们能够拍出很好的电影作品除了离不开优秀的演员,导演和幕后的工作人员,更多的是剧情的吸引。
他们的剧情更贴现于生活,不是说其他国家的拍摄不出来,而是其他国家更注重的是以电影行业为自己谋利赚钱。当然印度肯定也有这个成分在,但是更多的还是要展现现实意义。我也知道有些国家是明令禁止拍摄一些负能量的东西,但是也从侧面想想如果总是处在一种美好的生活状态中,如果有一天当灾难来临,我们又如何面对?
他们不怕讥讽政府,嘲笑强权,怒斥为富不仁的阶层,赞美真爱,同情穷人,而许多国家做不到。不要看印度综合实力不强,贫富差距不大,但是他是公认的最有潜力的国家。
⑻ 为什么印度现在总能拍出神片
能拍出神片的原因很多,首先他们能够按自己所想排除种类型的影片,脑洞很大,可以发挥充分的想象,而不会出现,审查的总局,那么它们还可以根据国内的需要加入很多元素,比如舞蹈歌曲,印度很多片中都有舞蹈的元素,这就使他们的电影和世界各地的电影有很大的不同,印度的科技还相对比较发达,他们说加入很多好莱坞似的六素,拍出的电影还比较有特色,电影拍的特色,第三,印度的电影一直在探索新的品种,所以拍出了很多神片,值得中国电影人学习!
⑼ 印度电影为什么这么好
无非就是几点:
1、审核。这一点就不用说了。
我的神啊,讽刺了各种 宗 教,在中国就是破坏团结,第一时间就被pass了。
摔跤吧,爸爸,虽然在中国放映了,但是有些字幕采用星号代替。
2、印度电影直面社会当中所存在着的问题,而中国则很少提及,原因很简单,中国一党制。所有问题都是我党的问题。自然提的就少了。
3、印度电影在中国风靡的,基本都是反映深刻社会问题,励志、温情等电影。而动作电影则是中国的强项,中印各有所长!
4、印度的其他电影,也不受到欢迎,例如巴霍巴利王1,在印度排名第一,但是在中国只有700万,估计引进的公司赔死了。
4、印度电影在中国票房高的也就是三大汗的电影。其中摔跤爸爸(12.9亿),神秘巨星7亿;小萝莉的猴神大叔(2.8亿)。
三汗代表印度电影最高水平,不能代表印度电影平均水平,拿三大汗的电影,跟中国的祖宗十九代这种烂片比,不恰当。
⑽ 全球不少影迷想来印度看看当地是怎么拍电影的
首先,从形式上,印度电影是典型的歌舞电影,通过歌舞讲述一些人物背景或交代一些故事情节,歌舞形氏带有民族风情的偏多,男人穿长衫,女人穿纱丽,载歌载舞,一派喜气洋洋。当然,这种也是我本人最喜欢的一种形式。
其次,从时间上,因为大篇幅的歌舞占据了一部分时间,致使印度电影据我了解很少有一个半小时时长的,尤其是宝莱坞电影。
第三,从电影的内容上讲,印度电影一般比较浪漫,多多少少总会掺杂着美妙的爱情故事,更别提以爱情为主题的印度电影该有多么的华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爱情电影确实拍的可歌可泣,真的很棒。
另外,就是我感触最深的。如果说中国电影最喜说教,美国电影最喜炫耀,韩国电影一群人瞎闹,那么印度电影真的是这个乱世的一朵奇葩,于那个寂静的角落,静静地散发着自己的幽香。
只要能静静地坐下来,静静地品味,总会有一些东西给人以感悟。或是完整巧妙地故事构思,或是演员惟妙惟肖的表演(我实在是控制不住想说:我最喜欢的印度演员沙鲁克汗!!!),或是其中穿插的一段异域风情十足的歌舞,或者紧紧是电影中涉及的某个印度的小巷。。。。。。
我对电影不太懂,我只能说:我们中国也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也是有着独特的魅力的民族特色的民族,可是我们的电影中,尤其是现在的电影,我看到的大多数是哗众取宠,实在令我们这些影迷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