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么评价电影《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立意远远高于清华大学校庆片,运用四代人的故事,架构起大学精神的传承。
现代时期的张果果(张震饰)离我们距离最近,在公司上级与上上级的斗争中沦为牺牲品,丢掉了工作,还面临当时为了公司提案承诺资助的四胞胎的求助。帮,还是不帮?手握上级的黑料,报复还是不报复?
1962年,文革前夕,陈鹏(黄晓明饰),不得不说教主终于选了次适合自己的老实好人角色,不再油腻霸道总裁。陈鹏在面临心心念的女孩王敏佳(章子怡饰)因为写了封教训师母的匿名信而被发现批斗毁容时,是划清界限明哲保身?亦或是在她的身后托底?
1938年,抗战时期,昆明,沈光耀(王力宏饰),身为富家子弟,在面临国难时,是自己的人生乐趣还是国家灿烂的明天?是孝还是忠?1923年北平,吴岭澜(陈楚生饰)英文国文成绩第一,物理榜尾,是文科还是实业,是真实还是从众?
就像电影中带着辫子的王国维讲完课后转身外教就进来询问英语复习情况。教师们就某个学术问题召开座谈会进行辩论,即使争论得面红耳赤,并不妨害友情。为保证学术思想自由,西南联大主张通才教育,讲究启发式教学法,反对灌输式教学法;转系自由,一二年级基本不定系;
这个时期的学生老师何其有风骨。既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有“独立人格,自由精神”。梅贻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陈寅恪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1)哪个电影里面有广州非常国会扩展阅读:
《无问西东》剧情简介
《无问西东》讲述了四个不同时代却同样出自清华大学的年轻人,对青春满怀期待,也因为时代变革在矛盾与挣扎中一路前行,最终找寻到真实自我的故事。
几个年轻人满怀诸多渴望在四个不同的时空中一路前行,他们在最好的年纪迎来了最残酷的抉择。吴岭澜出发时意气风发,却很快在途中迷失了方向。
沈光耀自愿参与了最残酷的战争;王敏佳因为虚荣撒了小谎,陷入被众人唾骂的深渊;陈鹏把爱情摆在了理想前面,张果果身处尔虞我诈的职场。
⑵ 求一部电影的名字 两个字 一个共产党打入广州的故事 有个女的电影的名字就是这个女的名字
秋喜
导演:
孙周 Sun Zhou
编剧:
王力夫 Lifu Wang
孙周 Sun Zhou
刘琛 Chen Liu
王熠 Yi Wang
主演:
郭晓冬 Xiaodong Guo
孙淳 Chun Sun
江一燕 Yiyan Jiang
剧情简介
一九四九年十月初的广州,虽然仍处于国民党的控制之中,但是,解放大军正以破竹之势迅速南下,大兵压境,破城已指日可待。大势已去的国民党挽回败局已无指望,此时正仓促准备着向更南边撤离。惊慌、悲观的国民党人对党国的去向和未来的命运一片迷茫。惊弓之鸟般的敏感和失败的羞恼,导致他们更为疯狂、肆意的迫害和破坏举措。人心惶惶的广州,已陷入无政府状态的混沌之中。
而正在此时,一股对于新生的期盼和激情却也在这死寂无序的城中悄然暗涌。
影片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这个十月,晴朗却令人阴霾悚然的广州城中,一个我党地下工作者在敌人困兽般的环境之中所做的艰难斗争。
晏海清与夏惠民从保密局调到了市广播电台工作,两人是黄埔校友。夏惠民年长许多,在电台任职台长。晏海清任职电台技术部主任,为人书生气浓、负有理想,颇为夏惠民所欣赏。尽管夏一直觉得晏与众不同,甚至有点像共产党,但是晏海清是否真的是地下工作者,夏惠民却吃不准。
十月一日这个翻天覆地的日子,从天安门城楼上那高音喇叭传来的声音,已使晏海清无比激动。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已经实现了,他也即将在几天后重见天日,可以无忧无虑的,像个普通人一样大口地呼吸自由的空气。
而此时的广州仍在国民党的统治之下,胜利还没有最终到来。晏海清很清楚目前他需要更加的小心,因为无所顾忌的敌人已经到了极端疯狂和残酷的地步。尤其是对自己非常熟悉的夏惠民,已经在他身上嗅出了一丝异样。
上级给晏海清传来了新的使命,希望他继续潜伏下去,保护广州免受敌人的破坏,同时寻机随国民党一同撤往台湾,以便策应解放台湾。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说服了多年来和他相依为伴的挂名妻子——他的嫂子霜晴,并怀着复杂的心情送走她后孤身留了下来。
送走霜晴后,家里只剩一个料理他生活的佣人秋喜了。秋喜是一个十八岁的疍家妹,天真纯洁,浪漫无邪。为安全起见,晏海清决定让秋喜回家。
夏虽任职电台台长,却仍是军统的一个特务头子。他是国民党撤退广州前城市破坏计划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晏海清的上级陶先生决定除掉他,在行动执行时,晏海清却意外地救了夏惠民。为此,夏惠民对晏海清怀有感激,并加紧巡查刺客。
不久晏海清向老陶说明了自己的意图,他希望借此获得夏惠民的信任,以求完成去台湾的任务。
风声越来越紧,敌人的搜捕和迫害使广州城笼罩在一片恐怖的氛围之中。秋喜的父亲死在戍卫队的乱枪之下,被送回家的秋喜又来找晏海清求助。迫于局势动荡,晏海清无奈地留下了她。
抓紧追查的夏惠民找到了线索,他设下圈套伺机抓捕老陶,并带上晏海清一同前往。危急之时,晏海清才得知这一情况,置身抓捕现场的他报信无望,眼看陶先生正步步走入圈套,他准备铤而走险击毙唯一知情的告密者,借枪声发出警告。不料就在他掏枪之时,横出一个同志提前下手,并随之被乱枪击毙。赶来的老陶听见枪声迅速撤离逃过此劫。
大惑不解的夏惠民,开始下更大力度展开调查。
晏海清的处境更为艰难了。两个失眠的男人同处于筋疲力尽之中。
盘查之紧,使晏海清无法得到组织的帮助,他知此刻自己深处险境,完成任务几乎无望。巨大的精神压力使他几乎放弃,然而最终他挺了下来。不知情的秋喜默默守候着他,两人相依为命。
老谋的夏惠民此时又掌握了线索,与此同时,他收到国民党撤离广州的命令,并得知所有经手的案子必须放弃。意气阑珊的他登门夜访晏海清,倾心交谈了一番,一吐胸中郁闷,谈起曾经的报负和理想都已破灭,曾经纯洁的自己,此刻已是非人非鬼。聊到尾声,晏海清一语道破夏惠民的症结,失意的夏惠民失声痛哭。
送走夏惠民之后,晏海清看着正在打扫的秋喜,再次提出让她离开。他预感危险正在临近。
离开晏家的夏惠民蹲在街头抽泣,不久,他便又恢复成往常一样。
一如往常般,晏海清来到电台上班。办公室冷冷清清、一片狼藉,国民党的工兵正在安置炸药。晏海清不露声色地看在眼里。
派出去的手下回到电台,他们的汇报令夏惠民露出得意之色。随后,准备离去的他来到晏海清面前,悄声向他透露了破坏计划,并邀请晏海清晚上去看与他相好的粤剧名伶惠红莲的告别演出……
空旷的剧场只有夏惠民一个人坐在台下欣赏着台上的表演。晏海清在他身旁坐下。
戏演到一半,陶先生从二楼被捆着抛了下来,浑身是血。戏被打断了,惠红莲谩骂着离开。
夏惠民展开心理攻势开始拷问晏海清,一场惊心动魄的心理较量之下,晏海清没有退缩。得不到结果的夏惠民步步紧逼,残忍地杀害了老陶。
晏海清回到家中,极度的悲痛和无助感使他几乎崩溃。看着吞食了大烟町的主人无助地躺在地上痛苦的神情,秋喜凑上前紧紧搂住了他……
第二天一早,晏海清将破坏电台的时间绑在一只信鸽腿上,将其放出。他唤来秋喜,将一封信交给她,让她离开这里,随地址去投奔霜晴。
交待过后,他义无反顾地踏上前往电台的路。
电台里,夏惠民若无其事地将晏海清唤进办公室,他拿着撤退前最后一批政治犯的名单问晏海清该不该处决,晏海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夏惠民就此说出昨晚行为的理由,他取出去台湾的船票,示意带晏海清同去台湾。
夏惠民带着晏海清来到靶场,让他学会开枪。晏海清拿起一支手枪,向一块位于幕布前的靶子射击。夏惠民笑着离去,临走前他有意味的回头向晏海清表白他也纯洁过。晏海清突然意识到什么,他跑向靶子扯下幕布,柱子上被捆着的人已身中数枪——那人是秋喜!晏海清目瞪口呆。
秋喜的尸体平躺在一块门板上,被摆放在晏家的天井里。天下着细雨,蹲在一角的晏海清上前解开秋喜的衣扣,弹孔历历在目。晏海清无法抑制自己的悲痛,抓起秋喜的一只胳膊,用力咬下去,不停地喃喃自语唤她醒来。两人交错的手臂上,留着两排深深的牙印……
秋喜离开的那天闪现在我们面前:晏海清让秋喜去投奔霜晴,秋喜提出让他抱抱自己,晏海清无动于衷,秋喜抓过晏海清的手放在自己脸上,片刻,她用力在他的胳膊上咬了一口。她问他疼吗?他点头应疼,她笑了,说那就好,你会记住了。
第二天清晨,夏惠民收拾停当之后来到情人的床前,惠红莲还在熟睡,他木然地审视着这个不愿随他离去的女人,片刻,他从衣兜里拿出船票,将她那张取出放在椅上,随即提着行李离去,到门口他又停下,沉默片刻后掏出手枪走回房间……
街上的骑楼下挂满了染布房晾晒的红布,晏海清一脸肃然,向码头方向走去,身后一个熟悉的声音叫住了他,他回头,夏惠民站在远处。
只有一件事情困扰着夏惠民,那就是眼前这个人到底是不是共产党,也只有一件事能验证他是不是共产党,那就是电台爆炸是否被泄露。他希望得到答案。
两个人静静站着,钟声响起,爆炸的时间到了,可是爆炸声却没有传来。
红布随风飘舞翻飞,遮盖了两人的视线。
恼羞成怒的夏惠民拔出枪。
晏海清也拔出了枪。
两人相向怒射。
红布落下,夏惠民中枪倒地,晏海清来到他身边,从他衣兜里掏出船票和通行证,正要往衣兜里放,鲜血从掀起的外套里涌出。
晏海清踉跄着缓缓向远处走去……
醒狮舞动,锣鼓喧天。一片红旗的海洋。
解放军的队伍整齐地走过广州街头,马路上簇拥着欢腾的人群。
一面巨大的五星红旗从爱群大厦的楼顶垂下来。
此时,远处传来晏海清的声音: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秋喜。
哦,是个好名字!
[编辑本段]
幕后花絮
正邪斗智翻版《潜伏》
郭晓冬在《秋喜》中扮演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中共地下工作者晏海清,他的上级则是由孙淳扮演的国民党特务头子夏惠民。两人同为黄埔军校的高材生,却因政治信仰不同成为明争暗斗的对手,整部电影正是围绕1949年10月1日共和国成立到10月14日广州解放的这14天当中,两个男人的“斗智”展开。导演孙周介绍,《秋喜》的核心故事与电视剧《潜伏》颇为相似,只不过电影中塑造的反面角色夏惠民更为阴险狡诈,,如果把晏海清看作是余则成,那么夏惠民则是吴站长、李涯、陆桥山和马奎四个人的混合体。
⑶ 热带往事这部电影是在哪里拍摄的
宁浩是我最喜欢的中国导演,烂片率极低,是中国少有的具备编剧能力的导演,虽然世界电影史没有他的名字,但是要在电影史留名,那得拓展电影的概念或者发掘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电影风格,宁浩并没有,不得不说他是位好导演。很喜欢他监制的热带往事,虽然不是导演,但是也是非常厉害的。这部剧虽然有些瑕疵,但是非常有他的个人风格,根据我的了解,热带往事这部剧是在广东拍摄的。
同时这部剧不是一下子就能吸引到人,而是需要慢慢去品,才能体会得到。
⑷ 两次护法运动的起因是什么分别针对什么事件
第一次护法运动的起因是:张勋复辟后段祺瑞表示拒绝恢复旧国会,拟定要重新选举新国会。针对事件:1914年1月10日,袁世凯解散国会,并且废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9月日本进攻德国在华殖民地—青岛。1915年5月,袁世凯被迫同意日本对华二十一条。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为洪宪帝政。
第二次护法运动的起因是:军阀混战。各派系军阀居间调停的徐世昌任职傀儡总统。控制北京中央政府的直、奉军阀没有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针对事件:组织正式中华民国政府,通过选举孙中山为“大总统”。
(4)哪个电影里面有广州非常国会扩展阅读
第一次护法运动,1917年7月,皖系军阀段祺瑞控制北京政府,拒绝恢复中华民国国会和芹扰临时约法 。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护法运动 。8月,南下议员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 。会议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 。
会议决定在广州成立军政府,以孙为军政府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 。孙以大元帅名义通电否认以冯国璋为总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的北京政府,号召北伐 。护法的宗旨
打倒假共和,建设新共和,并呼吁各界奋起为护法而斗争
9月1日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海陆和返军大元帅,陆荣廷和唐继尧为元帅。10日,孙中山宣誓就职。军政府的成立,标志着护法运动高潮的到来,也标志着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段祺瑞继承袁世凯武力统一中国的衣钵,决心以北洋武力镇压西南护法,挑起第二次南北战争。
第二次护法运动(唤首饥1921年-1922年),1920年8月,爆发粤桂战争,孙中山扶植的驻闽南的粤军陈炯明部,回粤讨伐窃据广东的桂系。10月,占领广东,把桂系逐回广西。11月,孙中山在广东军民欢迎下由上海抵广州,重组军政府,并发起第二次护法运动。
1918年夏,孙中山被南方军政府中的桂系军阀所排挤,5月21日离广东赴上海,他领导的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1921年4月7日,国会非常会议参众两院联合会议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委陈炯明为护法军政府陆军部长、内务部长。1922年3月15日,孙中山在桂林誓师,计划由桂入湘北伐,而陈炯明却与湖南军阀赵恒惕结成反孙联盟,暗杀了拥护孙中山的粤军参谋长邓铿,还囚禁廖仲恺,在后方牵制北伐力量,迫使孙中山回师广东。
1922年5月,孙中山由广东进攻江西,北伐直系。6月,陈炯明叛变,孙中山从前线返回广州时,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史称“六一六事变”。孙中山避入永丰舰(后改称中山舰),8月被迫到上海。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这是孙中山遭受的他一生中最惨重的一次失败,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⑸ 什么叫非常国会
民国初年护法战争中部分国会议员在广东召开的会议。1917年7月,段祺瑞重任国务总理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力图实行其专制独裁。孙中山号召国会议员南下广东,召集国会,组织护法军政府。8月中旬南下议员虽多达150余人,但仍不足召开正式国会的法定人数。根据孙中山建议,8月25日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大会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决定成立护法军政府,以“戡定叛乱,恢复《临时约法》”为军政府职责,宣布在“《临时约法》之效力未完全恢复以前,中华民国之行政权,由大元帅行之。”9月1日,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开始了护法战争。后来会议被西南军阀及国民党右派议员所操纵,于1918年4月10日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修正案》,决定改组军政府。5月4日正式通过改组决议,排斥了孙中山的领雹腔磨导。同日,孙中山通电辞职源斗。1921年4月,部分国会议员在广州再次召开国会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圆慧大总统。
⑹ 急求 广州大元帅府观后感 (党思想报告)
哈哈,你给25元都没人写……,25分???
粘贴一点资料给你看看吧:
孙中山大元帅府前身为广东士敏土(cement)厂,始建于清光绪33年(1907年),生产规模仅次于天津开平水泥厂,是当时我国第二大水泥厂。
1917年7月,孙中山率领部分海军南下,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开展护法运动。1918年5月,由于受盘踞在广东的桂系军阀及政学系的破坏和干扰,孙中山辞海陆军大元帅职离开广州,护法运动以失败而告终。1923年2月孙中山重返广州,建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大本营成立初期先后平定了沈鸿英叛乱和东江叛乱,进一步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这一时期孙中山的思想和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1924年圆袭11月孙中山应邀北上商谈国是,于次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1925年7月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大本营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孙中山逝世后,这里又作为国父文化教育馆两广分馆、国父纪念馆等。广州解放后,该处先后成为部队和省有关部门的办公用房,1964-1998年成为广东省农业机械供应公司办公、居住用房。1998年10月,大元帅府旧址被移交给广州市文物管理部门,筹建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1917年9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国会非常会议上, 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军政府 成立后,滇、桂军阀通过改组军政府排挤孙中 山。1918年5月4日,孙中山向非常国会提出辞 职,离粤赴沪橘模兄。自此到1920年11月,孙中山在 上海完成了《孙文学说》、《建国方略》、《 建国大纲》等箸述。 为了建立一支真正的革命力量,1919年10 月,孙中山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此时,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 五四”运动已经爆发。1920年10月,在孙中山的督促下,陈炯明率粤军码亩攻克 广州。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新护法军政府。1921年 5月,孙中山在广 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成立正式政府。
⑺ 广东革命政府和广东国民政府的区别.
没有竖姿区别,广东革命政府一般指广州国民政府。
广东国民政府的简介:
中华民国第一届国民政府于1925年7月余梁绝1日在广州成立,当时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它采用委员制取代大元帅府的一长制,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张静江等16人为委员。汪精卫、胡汉民、谭延闿、许崇智、林森为常务委员。汪精卫任主席。下设财政、军事、外交等部。聘鲍罗廷为高等顾问。国民政府宣布它的职责是履行孙中山遗嘱,对外废除不平等条约,消灭帝国主义势力;对内开展国民革命运动,消灭军阀势力。渣和为此,积极整顿内部,实现了军政、民政和财政的统一。随后在广州国民政府的领导下,国民革命军通过第二次东征、南征,先后消灭陈炯明、邓本殷为首地方割据军阀势力,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为北伐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⑻ 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的护法战争的前因是什么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分为直系、皖系两大派。皖系以安徽合肥人段祺瑞为头子,控制着北方各省和安徽、浙江、福建等省。直系以直隶河间人冯国璋为头子(冯死后是曹锟、吴佩孚),控制着直隶和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江西、江苏等省。稍后,以奉天人张作霖为头子的奉系军阀也发展成为一大派系,控制了东北三省。此外,还有像阎锡山、张勋、唐继尧、陆荣迁等地方小军阀。当时,全国除南方六省外,几乎都直接处在北洋军阀的控制之下。
段祺瑞虽然没能达到使黎元洪“代行”总统的目的,他自己则以内阁总理的身份控制了北京的军政大权。段祺瑞成为中国社会的最高主宰者。皖系军阀的统治,实际上是袁世凯统治的继续。
帝国主义各国为了各自在华的利益,分别支持某一派系。英美帝国主义扶植直系军阀神碰和同直系接近的南方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则扶植控制皖系军阀和奉系军阀。从此,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军阀混战,战火不息,人民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1917年2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中国在是否参战问题上发梁旅生了一场所谓的“府院之争”。(“府”,是指黎元洪的总统府;“院”,是指段祺瑞的国务院),橡瞎凳闹得不可开交。由此还演出了一场张勋拥清废帝复辟的丑剧。
1917年6月,张勋以十三省“盟主”的身份,利用调停“府院之争”的名义,带领5000名“辫子兵”由徐州北上,随之进入北京,通令黎元洪辞职。黎元洪辞职后,张勋等人经过一番策划,在7月1日这天,拥13岁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复位,复辟丑剧正式开始。霎时间,整个北京乌烟瘴气,满清的遗老、遗少又重见天日,一个个登台进行表演。就在这时,段祺瑞乘全国人民强烈反对复辟之机,带兵进入北京。刚一交战,张勋的“辫子兵”便溃不成军。张勋战败后逃入荷兰使馆。7月12日,溥仪再次宣布退位。仅12天的复辟丑剧就此收场,复辟分子纷纷作鸟兽散。段祺就此控制了中央政权。
张勋拥清废帝复辟的丑剧刚一上演,便激怒了正在上海的孙中山,他立即偕廖仲恺、朱执信、何香凝、章太炎等人乘“海琛号”军舰从上海南下,准备在南方组织武力讨伐。还没到广州,复辟丑剧便告结束。接着便传来段祺瑞成立临时参议院,抛弃《临时约法》取消国会的消息。孙中山立即给段祺瑞打电报,要求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段祺瑞却不理睬孙中山的要求,以“再造共和”的英雄自居,说以前的民国已经被推翻了,初解散的旧国会已不能再召集,《临时约法》也早已无效。
看到段祺瑞一意孤行,孙中山怒不可遏。要知道《临时约法》和国会是民国的象征,废弃约法和国会,就是对民国的背叛,就是对辛亥革命光辉业绩的否定,这是孙中山绝不容许的。孙中山一到广州,连夜便发表演说。接着他深有感触地说:“中国搞了六年共和,人民却没有得到共和的好处。这不是共和不好,而是掌握的人不好,是他们打着共和的旗号,实行真正的专制造成的。我们现在维护约法,恢复国会,就是为了打倒假共和,实行真共和。”
孙中山的护法号召,首选得到海军的积极响应。7月12日,前北京政府海军部长程壁光发表了拥护护法的宣言,宣告海军独立,随后率海军第一舰队开赴广东。这时候,150多国会议员也从北京南下到了广州参加护法运动。因为不足法定人数,孙中山就采用了“非常国会”的名称召开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大纲规定:军政府的目的是“勘定叛乱,恢复临时约法。”9月1日“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唐继尧和陆荣廷为元帅,成立军政府,与北京段祺瑞政府相对立。10日,孙中山宣誓就职,表示要尽力攘除段祺瑞等民国叛逆,恢复《临时约法》,随后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下令北上讨伐段祺瑞,北伐军迅速组成。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的护法战争就此爆发。
⑼ 陈炯明叛变到底是对是错
陈炯明(1878年-1933年),粤系军事将领,中国军事家,参加过辛亥革命及著名的黄花岗起义。1917年帮助孙中山打响护法战争,对抗袁世凯。他在军事上支持和帮助孙中山在广东的发展。他在第二次护法战争期间与孙中山意见不合,他的部下不满孙“过河拆桥”对待陈,于1922年6月围攻总统府,意在驱逐孙中山离开广东。孙中山逃到永丰舰。孙于次年收买陈手下部将,陈于是遭到所有效忠孙中山的军队的讨伐,被迫离开广州。孙派人暗杀邓铿,并将责任推到陈身上。1925年他的残部被李宗仁等的桂系军摧毁,逃到香港,创建中国致公党,任总理,继续为中国的统一和富强而奔走。后病卒于香港。
陈炯明主政广东期间颇有建树,且作风廉洁。主张“联省自治”和平统一中国,因广东现实的困难,认为孙中山的北伐革命不切实际而反对。其对广东的贡献有:
政治上,实施“联省自治”,使广东成为全国的“模范省”。建立了现代的政治机构,如:广州市的正式建市由其主导进行。立法、行政、财政、审计等机构运行有序。推行基层民主和自治,精兵简政,与民休息。
经济上,兴办实业,兴建公路,扶持民企等,使广东在民国期间得到最好的发展。
教育上,私立学校兴盛,为全国之最;发展公办教育,实行免费教育;请陈独秀任省教育长。
社会生活上,革除陋俗,主要禁绝烟赌,使之绝迹,民风大好。
陈炯明与孙中山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陈炯明算得上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是一位充满争议的人物。在一般人印象里,陈炯明是背叛孙中山的反动军阀,其罪证之一,就是1922年6月16日的炮轰总统府,逼得孙中山化装出逃上海。然而,时至今日,如果我们不是以尊重史实的态度,把历史事件放在相应的历史条件下作客观的考察,还是率由旧章,简单地用“乱臣贼子”、“犯上”、“弑主”、“逆伦反常”之类封建罪名,作为定谳,实在无助于重新厘正这笔历史旧账……
根本分歧
陈炯明于清末广局空丛东法政学堂第一届毕业后,当选为广东谘议局议员,是维新运动所培养出来实行立宪的人才。他早年参加同盟会,策划了广东独立。辛亥革命后,他主政广东,致力于把广东建设成为全国模范省,禁烟禁赌,改革教育,发展经济,提倡新文化运动,邀请陈独秀担任广东教育委员会秘书长,支持共产党领导的工会组织和报纸,推行地方自治,民选县长、县议员。
陈炯明和一般军阀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具有民主思想,反对军治、党制,提倡民治。这就未必为国民党人以至孙中山所同意。孙中山的理想是成立一个正式的中央政府,领导全国革命,他把国民革命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在他眼里,人民是“无知可怜”的幼儿,革命党则是保姆,他说:我们建立民国,主权在民,这四万万人民就是我们的皇帝,帝民之说,由此而来。这四万万皇帝,一来幼稚,二来不能亲政。我们革命党既以武力扫除残暴,拯救得皇帝于水火之中,保卫而训育之,则民国的根基巩固,帝民也永赖万世无疆之休。(居正:《中华革命党时代的回忆》)
陈炯明并不赞成此说,他曾经批评:训政之说,尤为失当。此属君政时代之口吻,不图党人袭而用之,以临吾民。试问政为何物?尚待于训耶!民主政治,以人民自治为极则,人民不能自治,或不予以自治机会,专靠官僚为之代治,并且为之教训,此种官僚政治,文告政治,中国行之数千年,而未有长足之进步。国民党人有何法宝,以善其后耶?徒使人民不得自治机会,而大小官僚,反得藉训政之谬说,阻碍民治之进行。(《陈炯明集》下卷,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陈炯明所倾心的,是联省自治。
“五四”运动后,一些文人学者认为,既然南北政府都无力统一全国,与其连年征战,不如各省先行自治,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再实行联省自治。如此便可以不通过武力而最终实现全国统一。联省自治者最津津乐道的,就是北美13州经独立战争脱离英桐樱国后,经由11年高度地方自治的“邦联”,进而建立“联邦”的历史。这似乎为久经战祸、渴望和平统一的国人提供了另一可行选择。因此,联省自治的主张一经提出,不仅风靡南方各省,而且迅速波及北洋政府治下的北方省份。
陈炯明对联省自治尤为心驰神往,1921年2月,他在《建设方略》一文中,详细解释了自己的政治见解:近世以来,国家与人民之关系愈密,则政事愈繁,非如古之循吏可以宽简为治,一切政事皆与人民有直接之利害,不可不使人民自为谋之。若事事受亏掘成于中央,与中央愈近,则与人民愈远,不但使人民永处于被动之地位,民治未由养成,中央即有为人民谋幸福之诚意,亦未由实现也。(《陈炯明集》下卷,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然而孙中山成立正式政府和选举总统的主意已定。1921年1月12日,非常国会在广州复会。孙中山号召国民党人,像推翻清政府、袁世凯那样,再发动一次全国性的革命,来推翻北洋政府,他宣称:“北京政府实在不是民国政府。我等要造成真正民国。”
总统选举
对孙中山的主张,陈炯明等人则不以为然:依总统选举法,总统由两院联席选出,出席议员至少须全部的三分之二,即580人才能举行选举总统会,现在广州的旧国会议员才两百多人,还不够原众议院人数的一半,而且实行记名投票,这岂不是自毁法律吗?和北方毁法,又有什么本质不同?一旦广东成立正式政府,结局只有一个:南北之间将再次陷入战争之中。什么地方自治,什么建设模范省,统统都变成镜花水月。
孙中山则以为陈炯明的保境息民怀有私心,他的性格,是认准了的目标,便义无反顾地走下去,成败利钝,在所不计,此亦所谓“知难行易”也。陈派的人最终拗不过孙中山。1921年4月7日,两百多名议员召开非常国会,表决通过了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在这个大纲中,只规定了大总统的产生和权限,却没有任期,也没有规定政府的组织架构。一切政务、军务、内阁任免,均由大总统“乾纲独断”。
会议采用记名投票,“以示负责”。结果孙中山得218票,陈炯明得3票,废票一张。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整个过程仅用了不到两个小时。
正如陈炯明预料的一样,孙中山当选总统和西征、北伐,仅仅是一件事情的三个环节,它们是紧紧相扣的。
6月,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援桂军总司令,叶举为前敌总指挥,开始第二次粤桂战争。粤军以雷霆万钧之势,楔入广西境内,8月初,进驻南宁。
随后,孙中山派邹鲁到广西,敦促陈炯明出师援鄂,并由广东政府接济军费400万元。但陈炯明说,粤桂战争花费巨大,能动用的钱差不多都投进去了。他想尽一切办法,也只能筹到200万元,还要等北伐军出发以后才能付出。双方信使,徒劳往返,无济于事。孙中山亲赴南宁,当面向陈炯明晓以大义。结果陈炯明仍然主张先定省宪,以确立民治的基础;再议国宪,循序渐进地推进统一。他说自己并不反对北伐,只是现在兵疲将惫,囊空如洗,根本不可能远征北方。
10月29日,孙中山在梧州设大本营,一面派汪精卫回广州筹饷,一面躬亲督师,溯江北上,向桂林前进。他愤然表明:“我已立誓不与竞存(陈炯明字)共事。我不杀竞存,竞存必杀我。”(《华字日报》)1922年6月24日)遂有把手枪交给黄大伟,令其刺杀陈炯明之举。(章太炎:《定威将军陈君墓志铭》,载《广州文史资料》第9辑,此事亦经黄大伟本人撰文证实)
邓铿之死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之后,1922年2月3日,孙中山决计取道湖南,进兵北伐。但由于连年被兵,湖南方面无论是当局还是人民久已厌战,所以宣布保境息民,公开拒绝北伐军假道。入湘计划于是告吹。
3月26日,孙中山在桂林召开会议,决定班师回粤,改道江西北伐。这时广州发生了一件凶案。
3月21日,陈炯明的亲信、负责为北伐军在后方筹划的粤军参谋长邓铿从香港公干回省,在广九车站突然遇刺,两天后身亡。国民党官史一向说邓铿是被陈炯明暗杀的,然而,从目前的史料看,这种说法大可质疑。据罗香林记述:“公知凶手所自来,且身中要害,知不能免,急命司车者驶回省署,告陈公(炯明)暨家人亲友以后事。”(罗香林:《革命先烈邓公仲元传》)《陈炯明叛国史》也说:“邓被刺后,抬入总司令部,曾向大众叹气言曰:‘我知参谋长地位危险,何必自己人杀自己人。’有问凶手为谁者,邓又叹气,谓:‘我认得,真不料他杀我。’”
如果邓铿认得凶手与陈炯明有关,他怎么会在受伤后马上返回省署(陈炯明办公的地方),又命人通知陈炯明呢?后来陈炯明辞职离开广州时,“邓仲元(铿)夫人及邓之介弟闻讯,赶至车站送行,陈与之谈话甚久,语及邓仲元身后时局之状况,相对泣下。”(《申报》1922年4月30日)可见邓的亲属都不认为陈炯明是幕后黑手,陈邓两家还一直保持着通家之好。
密切关注局势发展的驻穗美、英两国领事馆也认为,刺杀邓铿,是孙派国民党人所为。美国副领事在1922年4月4日有一份报告说:“关于谋杀邓铿的动机,我从外国情报探得两报告,一说是广西系所为,另一说是国民党,以警告陈炯明而下毒手。”英国总领事在4月22日也有一份报告说:“国民党谋杀陈炯明的参谋长邓铿,现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邓铿之死,对孙陈间本来就脆弱不堪的关系,可以说是致命一击。有一种说法是,陈炯明不愿全力支援孙中山的北伐,孙中山为解兵马粮饷之忧,必欲除之而后快,是以杀陈手下的第一大将,以收杀鸡骇猴之效。(汪荣祖:《邓铿之死真相探索》,载《李敖千秋评论丛书》,1990年2月)
4月9日,孙中山决意变更计划,令在桂各军一律返粤,潜师而行,到了梧州,陈炯明才知道。孙中山让廖仲恺转告陈炯明:一、陈炯明参加北伐,二、筹措500万元的军费。陈炯明无法接受孙的条件,遂被罢黜。
举兵北伐
4月23日下午,孙中山在越秀山总统府召开全体幕僚会议,决定行止。大本营内,有两种意见,一是主张暂缓北伐,先清内患,解决“陈家军”;二是立即转道北伐,避免与陈炯明直接冲突,双方仍留转圜余地。
孙中山赞成第二种意见,“竞存叛迹未彰,在桂粤军数年奋斗,犹欲保存”,因此,他决定亲自督师北伐,“两广仍交竞存办理,给以殊恩,当能感奋”。
孙中山急图北伐,与北方形势的发展,不无关系。4月下旬,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孙中山与奉、皖军阀一直有秘密接洽,结成三角同盟。孙中山深感这是联合奉、皖军阀,夹击直系的千载良机,必须立即出兵策应,他已无暇顾及解决陈炯明问题了。
但出乎意料的是,直奉开战,仅及一周,奉军便被吴佩孚击败,狼狈退回关外,南北夹击直系的计划,化为泡影。但南方的北伐,却如弦上之箭,不得不发了。
5月9日,孙中山在韶关大誓三军,旌麾北指。“出师宗旨,在树立真正之共和,扫除积年政治上之黑暗与罪恶,俾国家统一,民治发达”。然而,当孙中山谋求与奉、皖结盟时,已经把北伐降格为一次普通的军阀战争了。
6月2日,北洋总统徐世昌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宣布辞职。由于孙中山曾一再发表政治宣言,承诺只要徐世昌下台,他亦将同时下野。因此,舆论普遍认为,徐世昌下台后,停止内战,和平统一,终现一线曙光。6月3日,蔡元培、胡适、高一涵等两百多位各界名流,联名致电孙中山和广州非常国会,呼吁孙中山实践与徐世昌同时下野的宣言,可见这个要求在当时是颇得人心的。
炮轰总统府
驻守在广西的粤军,在听到陈炯明下野的消息后,顿时沸反盈天。5月8日,孙中山委任陈炯明的部下叶举为粤桂边督办,以示对粤军的信任。然而叶举并不领情,5月20日,他率领六十多营粤军,突然开入省城。
粤军虽然打着迎陈复职的旗号,但内部已经开始分化。一派要求陈炯明马上回省,恢复所有职务,镇摄大局;另一派则不满陈炯明对孙中山的态度过于软弱,希望由叶举来领导粤军,与孙中山彻底决裂,如果陈炯明不同意,就请他出洋,或者继续留在惠州休养。5月31日,上海《申报》的一篇文章,透露了粤军内部的分歧:“现在陈之部曲,亦分两派,一主张陈氏即速回省,则大局立定;一主张陈氏不可造次,俟解决完妥后,始可返省。”
陈炯明则在惠州隐居。各界吁请陈炯明回省的函电,铺天盖地,见诸报端;前往劝驾的使者,车水马龙,络绎不绝。甚至连陈独秀也到了惠州,劝陈炯明不如加入共产党,领导华南地区的革命。
6月1日,孙中山率领两营警卫,从韶关返回被粤军重重包围的广州。6月2日,孙中山在总统府设宴招待粤军将领,竟没有一个高级军官应邀前来,只来了几个中下级军官。他对那几个小军官说:“告诉你们的长官,不要以为据守白云山,便可胡作非为,我立刻上永丰舰,升火驶入东江射击你们,连你们的根据地也一并铲除!现在东江水涨,永丰炮舰可以直行驶入陈炯明的老巢!”
孙中山一连拍了三封电报,要求陈炯明立即到广州面商一切,又派人到惠州催驾。但陈炯明拒绝在这个时候到广州。他说,在省城军队撤出之前,他都不打算到广州。显然,他不希望被人误解。陈炯明曾经说过,一旦粤军叛孙,则“天下之恶皆归焉”,这是他所不愿意看见的。
然而,局势在继续恶化,6月3日,叶举宣布广州戒严,大街通衢,遍布岗哨。6月12日,孙中山邀请广州报界出席茶会。他决心通过报纸,向陈炯明摊牌,他宣布:我下令要粤军全数退出省城30里之外,他若不服命令,我就以武力压服他。人家说我孙文是车大炮(讲大话),但这回大炮更是厉害,不是用实心弹,而是用开花弹,或用八英寸口径的大炮的毒气弹,不难于三小时内把他六十余营陈家军变为泥粉。但残害六十余营的军人,且惊动全城的居民,不免过于暴烈,但我不如此做去,他们终不罢休。我只望报界诸君,主持正义,十天之内,做足工夫,对于陈家军,加以纠正。陈家军若改变态度,即不啻如天之福,万一无效,就不能不执行我海陆军大元帅的职权,制裁他们了。(《申报》1922年6月19日)
6月15日深夜,粤军高级将领在郑仙祠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发动军事政变,驱逐孙中山下台。就在这危急关头,“陈炯明在惠州派秘书陈猛荪持亲笔信劝止叶举……信大意说孙中山出兵北伐如果能胜固好,如其失败,我以陆军部长身份暂将部队调返东江训练,做充分准备,到时仍可收拾残局。陈猛荪持信送到郑仙祠。叶举阅后,当着陈猛荪的面将信掷落地上,说陈炯明不知军事,还说:回东江哪里找吃的?叫陈猛荪回报陈炯明事情已不容不发……陈炯明怒不可遏地把茶盅也打碎了。”(彭智芳:《叛孙前后的陈炯明部队》)
叛乱终于发生了。6月16日凌晨,粤军围攻总统府,孙中山登上军舰,海军宣布和叛军开战。饶是如此,这场叛乱同谋杀还是有点差别,因为叶举等人并不想致孙中山于死地,只想将孙赶出广东,所以他们在开炮前让人打电话给孙透露了消息,让他赶快逃跑。他们提出的要求,也正是前面蔡元培等人所提出,请孙中山兑现他与徐世昌一齐下台的诺言。(《晨报》,1922年6月4日,并参见袁伟时先生相关分析:《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载《二十一世纪》网络版第三期,2002年6月29日)
孙中山与陈炯明的政治分歧,几经波澜起伏,最终不得不诉诸武力,以悲剧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