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哈姆雷特电影和原文的比较
那很难比较啊。电影有很多种。莎士比亚的剧本从来没有注释,所以每一种都是不一样的。其中最离谱的一个电影里哈姆雷特亲了他的母亲。。。。就是真正、情人间的那种。。。。囧。。。。
一般来说最受欢迎的是改编的现代版。。。虽然也是古英语但是是现代的背景,所以有些不协调。。。。
话说回来你说的是英语版本的电影吧?我没回答错把?最相近的是1996年的版本,kenneth branagh饰演哈姆雷特
㈡ 是不是有个电影叫哈莫雷特
有三个版本
1948版电影
中文片名: 哈姆雷特 王子复仇记
片长: 155 min
国家/地区: 英国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父王在花园中打盹时突然神秘死去,皇叔继位并娶母后为妻,令哈姆雷特深觉羞愧与愤怒。他对父亲的死因有所怀疑,忧郁过度,终日愁容满面。某夜他遇见父王鬼魂诉冤,终于知道原来是皇叔为篡位娶嫂而毒害亲兄。为报父仇他假装发疯以避开皇叔监视,并请戏班进宫表演一出与父王被杀经过十分相似的戏剧,逼使叔父原形毕露,结果他却误杀恋人奥菲莉亚的父亲,导致她因此发疯坠河而死。他的母亲后来也误饮毒酒身亡。优柔寡断的王子终于在怒不可遏之下杀死万恶的叔叔。
幕后制作
公认的最经典版本,荣获威尼斯金狮奖和第2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等5项大奖。奥利佛的形象塑造深入人心,孙道临的配音版也非常出色。1969英国版长114分钟,导演托尼·理查森,主演尼克·威廉森、安东尼·霍普金斯等,由舞台版改编而成,但效果并不理想,只有奥菲丽娅一角独具特色。1990版(135分钟)是现代普通观众最容易接受的版本,导演佛朗哥·泽菲雷里拍过多部沙翁名剧,主演梅尔·吉布森。该版本拍摄于苏格兰北部,吉布森的表演充满活力,人物塑造更具当代感。1996年布拉纳版的最大特色是:第一,它对莎翁台词没有做任何删减,这在电影版中属首次(但市面上有两个半小时的压缩版);第二,它汇聚了众多大腕,像罗宾·威廉斯、比利·克里斯多、查尔顿·海斯顿、法国大明星杰拉·德巴杜均在片中客串。布拉纳的哈姆雷特不是忧郁型的,而更偏火爆型。片长共238分钟。导演和主角凯尼斯·布拉纳被公认为当代莎剧的最权威诠释者。其他主演包括凯特·温斯莱特、朱丽·克里斯蒂、戴瑞克·杰寇比等英国大腕。2000版111分钟,主演伊森·霍克,剧情搬到了纽约,丹麦变成了丹麦公司,王子化身成独立影像制片人,颇具创意和实验性。另外有一个2001年版本也将故事搬到现代,主演兼导演是坎贝尔·斯格特。
1990版电影
中文片名:哈姆雷特 王子复仇记
片长:130 min
国家/地区: 美国 / 英国 / 法国
上映 1990年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遭父丧,皇叔旋即继位并娶母后为妻,令他深觉羞愧与忿怼,某夜他遇见父王鬼魂诉冤,原来皇叔为篡位娶嫂而毒害亲兄。为报父仇他假装发疯以避开皇叔监视,并籍著戏班进宫的表演,逼使叔父原形毕露,优柔寡断的他该如何复仇?
当父亲去世后,丹麦王子Hamlet(Mel Gibson饰)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时,他的母亲Gertrude(Glenn Close饰)已经嫁给了他的叔叔,丹麦的新国王Claudius。他们俩人都催着Hamlet赶快娶他的心上人Ophelia为妻。但很快,Hamlet死去的父亲的鬼魂出现了,他告诉Hamlet,他是被Gertrude和Claudius杀害的。于是,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在他犹豫的过程中,他误杀了Ophelia的父亲,导致他的心上人Ophelia发疯坠河而死。他的母亲后来也误饮毒酒身亡。优柔寡断的王子终于在怒不可遏之下杀死万恶的叔叔。
2000版电影
中文名称:哈姆雷特2000版
首映:2000年5月19日
这是一部现代版的王子复仇记。哈姆雷特是纽约一家大公司——丹麦公司已故总裁的儿子,当父亲的幽灵将自己被兄弟克罗迪斯谋杀的真相告诉哈姆雷特后,他下定决心要替父报仇。
《哈姆雷特》是莎翁最著名的一幕悲剧,并曾多次被搬上银幕。其中1948年由奥利佛·劳伦斯导演的版本最有成就,荣获当年度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五项奥斯卡大奖。
千禧版《哈姆雷特》由独立制片人兼导演麦克·阿尔默瑞德担纲,再度接受低成本制作的挑战。为了拍摄这部预算仅为200万美元的影片,麦克放弃了流行的超级35毫米的摄影系统,而改用了16毫米系统,不过这对于用惯了8毫米系统的麦克来说,还是感觉不错。尽管影评界一向不看好伊森·霍克,但是麦克认为伊森内敛的气质十分适合饰演忍辱负重的哈姆雷特形象,另一名主演卡尔·麦克兰契伦则是著名电视连续剧《双峰镇》的主角,演技方面自然无可挑剔。由于麦克的“勤俭执家”,在200万美元的预算内,仍然请到了著名音乐家卡特·博威尔(《冰雪暴》、《傀儡人生》)为影片编曲,使影片增色不少。 影片中哈姆雷特的那句著名的“生存还是毁灭”的台词是被安排在一家录影带出租店里念出的,而“戏中戏”也变成了哈姆雷特拍摄的一段电影,相信不少莎翁的崇拜者会对此嗤之以鼻,麦克是这样认为的:莎翁在作品中表现的内涵与现代生活很接近,而且莎翁写作的本意就是要娱乐大众,所以将他的作品放在一个现代的环境中来演绎,使之更贴近观众是对原作最大的敬意。也许正是对莎翁作品颇具深度的理解,这部影片在公映后,获得了不少影评的肯定,票房方面也表现合理。著名影评站电影批评是这样评价这部电影的:如果能够更多地像这样精彩地去改编经典剧作,也许更多的人会放下他们的后街男孩传记而转向海明威或者莎士比亚,从而更好地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
㈢ 电影《哈姆雷特》一共有几部大家谁能提供资源
哈姆雷特 (1948)
(Hamlet)
其他片名:
王子复仇记
导演:
· 劳伦斯·奥利维尔(Laurence Olivier)
编剧:
· 劳伦斯·奥利维尔(Laurence Olivier)
· William Shakespeare
演员:
· John Laurie
· Esmond Knight
· Anthony Quayle
· Niall MacGinnis
· Harcourt Williams
语 言: 英语(English)
播映时间: 155分钟
类 型: 犯罪(Crime) / 剧情(Drama) / 爱情(Romance) / 惊悚(Thriller) (更多...)
分级级别: ETGO 0 级
总 点 击: 1115
国家/地区: 英国(United Kingdom) (更多...)
上映日期: 1948年10月13日
制作公司:
发行公司: 环球(Universal Pictures)
宣 传 语:
官方网站:
收录时间: 2005-11-30
点播服务根据实际的网络流量,每兆流量消耗 0.32 元现金 E 币。欲获取现金 E 币,请见《消费和充值指南》。
该部电影已经被 72 位用户收藏入收藏夹。
发现有错误,欢迎前往《报错区》报错。
影片描述
故事发生在十三世纪丹麦的京城艾尔西诺。丹麦国王在花园打盹时突然死去,他的弟弟克劳迪亚斯接替王位,又娶原王妃为妻,前国王的儿子哈姆雷特对父亲的死因有所怀疑,忧郁过度,终日愁容满面。他听从好友的劝告,半夜跟出现在城堡上的父亲幽灵相会,终于得知父王是克劳迪亚斯与母亲合谋害死的。为了取得证据,他特地请来了一批戏子,在王宫里演出一出十分相似的杀人剧,将父王当时被杀的经过表现出来。哈姆雷特一看母亲与叔叔的反应,便明白了真相。
大臣波洛尼亚斯有个女儿叫奥非莉娅,她仪表出众,清丽纯洁,痴心地爱着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由于父仇未报,故意对奥菲莉娅十分冷淡。狡猾的克劳迪亚斯也了解到哈姆雷特的真心实意,于是施展计谋。哈姆雷特由于失算,误将躲在幕后听他与奥菲莉娅谈话的波洛尼亚斯刺死,奥菲莉娅承受不了失去恋人和父亲的打击精神崩溃,失足落水而死。波洛尼亚斯的儿子闻讯从国外赶来,誓死要为父妹报仇。克劳迪亚斯叫他跟哈姆雷特决斗,并且在剑头敷以毒药。那天,皇宫大厅里刀光剑影,杀气腾腾。间歇时,克劳迪亚斯叫哈姆雷特喝一杯已下了毒的酒,母亲深受良心谴责,一把夺过喝下,当着儿子的面死去。哈姆雷特义愤填膺,挥剑击中对手,冷不防也被对手暗剑刺伤,顿时毒性发作。哈姆雷特拼足最后的力气将十恶不赦的克劳迪亚斯刺死,为父报了仇,自己也倒下了。
http://movie.etgo.cn/movie/10641/index.html
可以下载可以在线收看 速度都很快
要注册 不过是免费 也不会太麻烦
最重要的是够清晰
㈣ 《哈姆雷特》的众多电影版之中哪个最值得一看
我还是最喜欢看最原始的那个电影版本,因为最原始的时候是最有精髓的,其他的版本都是在此之上改编或者仿造的,我觉得特别的不好。
㈤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_奥赛罗_李尔王_麦克白莎士比亚不仅在英国文学史上很有名,在世界上,在中国都是十分有名的,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西方文艺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8部戏剧、155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和其他诗歌。他的戏剧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戏剧家的作品。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灵魂人物,他们的作品往往能反应一个时代的灵魂。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世人皆知,更是中小学时就要求去看的名著。但是其中晦涩难懂的政治主题却不一定差团是小孩子能懂的,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莎士比亚四大悲剧都有哪些吧。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悔庆毕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英语:Hamlet)又名《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是他最负盛名和被人引用最多的剧本。习惯上将本剧与《麦克白》[1]、《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并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戏剧中叔叔克劳地谋害了哈姆雷特国王,窜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葛簇特;王子哈姆雷特因此为父王向叔叔报复。剧本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伪装的、真实的疯癫 —— 从悲痛欲绝到假装愤怒 —— 探索了背叛、复仇、乱伦、堕落等主题。《哈姆雷特》在莎士比亚戏剧中是最长的一出,也是英国文学中最富震撼力、影响力的戏剧之一,并似乎“不停地被他人讲述、改编着。”[2]本戏剧是莎士比亚有生之年最受欢迎的戏剧之一,并自1879年以来就雄踞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演出榜首。[3]戏剧影响了众多作家,包括歌德、詹姆斯·乔伊斯、艾瑞斯·梅铎等人,并被称为“在《灰姑娘》之后最常被搬上荧幕的戏剧。”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来自于阿姆雷特传奇(Amleth),出自十三世纪的萨克斯·格勒麦蒂克斯的作品《格斯塔·达诺拉姆》[6],并在十六世纪由学者弗朗西斯·迪·贝勒弗莱斯特重新讲述。他也可能参考了伊丽莎白时代的《乌哈姆雷特》(Ur-Hamlet)。莎士比亚也让演员理查德·伯比奇[8]出了名。[9]在之后的400多年中,剧中角色都有颇负盛名的演员们来担任。戏剧有三个早期版本,存在于《第一四开本》,《第二四开本》,和《第一对开本》当中。版本相互之间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行文、甚至是整段剧幕。戏剧的结构以及角色的深度都吸引着评论家的注意。其中的一个例子是哈姆雷特在刺杀叔叔时的迟疑,这个辩论长达几个世纪:有些人认为这不过是戏剧拖延的手法而已,但另一些人则认为它将哲学与道德之间的问题复杂化,讨论了冷血谋杀、精密复仇、欲望受挫的矛盾。最近,精神分析家研究了哈姆雷特的潜意识,碧芹女性学家也重新分析了被边缘化的人物欧菲莉亚(英语:Ophelia)和葛簇特(英语:Gertrude_(Hamlet))。 哈姆雷特历史 该剧写于1598年至1602年夏季之间。这部伊丽莎白一世时代戏剧杰作的第一个印刷本是所谓“坏四开本”,是个没有作者授权的盗版。1974年出版的《哈姆雷特》共4042行,29551字,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最长剧本。剧本主人翁哈姆雷特是位丹麦王子。他在剧中第三幕第一场的经典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英语: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the question)是戏剧史上流传最广的台词之一,也是许多现代演员恶梦般的表演难点。在剧场中,哈姆雷特是在西方各国扮演最多的角色之一,也对成熟的男演员提出了巨大挑战,因为哈姆雷特在剧中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 哈姆雷特主要角色 哈姆雷特 (Prince Hamlet)——丹麦王子。在城外透过遇见父王的鬼魂,知道自己父亲乃遭到叔父克劳地毒害,经过一次舞台剧的演出证明叔父克劳地为杀父凶手...为了报复,经历痛苦挣扎后他达成目的,整个王宫也陷入死亡的恐怖中。他最后也中了致命的毒剑死去。克劳地 (Claudius)——丹麦现任国王。哈姆雷特的叔父,在哥哥死后继任王位。在哈姆雷特知道其为杀父凶手后,他百般阻挠,最后死在侄子复仇的毒剑下。鬼魂 /丹麦前任国王(King Denmark, Ghost)——哈姆雷特的父亲死后化成鬼魂。他被弟弟毒死时,哈姆雷特正在国外。葛簇特 (Gertrude)——丹麦王后,王子的亲生母亲。先王死后改嫁克劳地,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这种关系被视为乱伦,所以引起哈姆雷特的仇恨。她替哈姆雷特误喝下克劳地预藏的毒酒,当场身亡。波隆尼尔 (Polonius)——克劳地的御前大臣。他是出名的老顽固,阻挠哈姆雷特与自己女儿欧菲莉亚之间的爱情。哈姆雷特总是假装呆头呆脑来戏弄他。为了监视哈姆雷特,他躲在一块挂毯后,偷听哈姆雷特与王后的谈话时,被王子一剑刺死。雷尔提 (Laertes)——波隆尼尔的儿子。为了父亲和妹妹的死用剑杀死哈姆雷特。他也死在哈姆雷特的毒剑下,尽管当时哈姆雷特没有意识到剑是带毒的。欧菲莉亚 (Ophelia)——波隆尼尔的女儿。她与哈姆雷特陷入爱河,但种种阻力警告王子,政治地位使他们无望结合。作为哈姆雷特疯狂复仇计划的一部分,她被他无情抛弃,加上父亲的死让她精神错乱,最终失足落水溺毙。赫瑞修 (Horatio)——哈姆雷特在大学的好友。他没有直接卷入王室之间的阴谋,成为哈姆雷特的传声筒,莎士比亚用他来烘托剧情。虽然他曾扬言要自杀,但却是唯一活到剧终的主要角色。罗生克兰和盖登思邓 (Rosencrantz & Guildernstern)——都是哈姆雷特的大学同学。他们受克劳地之请前来照顾哈姆雷特。虽然两人在剧中无太大用处,王子很快就怀疑两人是间谍。当国王下密令要处死远在英国的哈姆雷特时,他把名字偷换了。于是两人在幕后莫名其妙地死去。福丁布拉 (Fortinbras)——挪威王子。在剧中只有短短过场戏。他的重要性在于,由他说出全剧的最后台词,似乎象征一个更为光明的未来,阐述了剧作主题。 哈姆雷特剧情概要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迪斯即位和叔父与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这使哈姆雷特充满了疑惑和不满。紧接着,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岗时出现了父亲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说明自己是被克劳迪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复仇。 随后,哈姆雷特利用装疯掩护自己并通过"戏中戏"证实了自己的叔父的确是杀父仇人。由于错误地杀死了心爱的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克劳迪斯试图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机逃回丹麦,却得知奥菲莉亚自杀并不得不接受了与其兄雷欧提斯的决斗。决斗中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克劳迪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迪斯并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来人。 哈姆雷特起源 哈姆雷特式的传奇广泛存在(如在意大利、西班牙、拜占庭、阿拉伯等地),其核心主题“英雄是傻瓜”可能发源于印欧地区。一些前哈姆雷特的古代作品可以找到。第一个是匿名人所著的斯堪的纳维亚《赫罗尔夫与卡其色传奇》。其中,被谋杀的国王有两个儿子——赫罗尔夫与卡其色——他俩在故事中隐姓埋名,而不是像莎士比亚戏剧中的那样假装癫疯。第二个是罗马布鲁图斯传奇(legend of Brutus),出现于两个独立的拉丁作品当中。故事的主角卢修斯,改名为布鲁图斯(愚钝的),来躲避父兄们所遭遇的不幸,并最终杀死家族的凶手国王塔克文。十七世纪北欧学者托夫斯(Torfaeus)将冰岛英雄阿姆罗德(Amlodi)、西班牙王子阿姆巴勒斯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作了对比。类似的地方包括王子装疯,意外地在母亲卧室里误杀国王的大臣,最终杀死自己的叔叔。 许多更早的传奇元素包括十三世纪的《阿姆雷特的一生》(Vita Amlethi),它是萨克斯·格勒麦蒂克斯所著的《格斯塔·达诺拉姆》中的一部分。故事的文字是拉丁文,反映了经典罗马观点中的道德与英雄主义,并在莎士比亚时代广为流传。重要的相似处包括王子装疯、他的母亲与篡位者通奸、王子杀死背后的奸细等。萨克斯的故事在1570年被弗朗西斯·迪·贝勒弗莱斯特翻译到法国,出现在他的《历史悲剧》一书当中.贝勒弗莱斯特美化了萨克斯的文字,基本上将篇幅长度翻倍,并叙说了英雄的忧虑。 哈姆雷特评论史 十七世纪早期,戏剧就因其中的鬼魂和对忧郁、疯癫的生动描绘而著名,并导致詹姆士一世和卡洛琳时期的戏剧中出现了一连串疯癫事件。虽然戏剧深受人们喜爱,观众众多,但十七世纪复辟时期的评论家认为《哈姆雷特》太原始了,认为其整合程度、礼仪态度上都不合规范。这种观点在十八世纪被反转,评论家们认同哈姆雷特是英雄——一个优秀的青年,但生不逢时 。十八世纪中叶,哥特文学影响了心理分析和神秘主义分析,将疯癫和鬼魂重新推到了前台。直到十八世纪末期,评论家和演员们才开始将哈姆雷特视为一个思维混淆、内心矛盾的人。在此之前,他要么是疯了,要么不是;要么是英雄,要么不是;没有什么中间回旋的余地可言。这些发展反映出文学评论的根本改变,即更多地注重人物而非剧情。到了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批评家认为《哈姆雷特》中内部的、个人的矛盾反映出在那个年代里对内心挣扎和内部特点的注重 。同样,批评家们开始注意到哈姆雷特拖拖拉拉的特点,并认为这不单单是个写作手法。这种对角色特征和内心斗争的分析持续到了二十世纪,之后评论向多方面发展。 结构 《哈姆雷特》与同时代的戏剧有所不同。例如,在莎士比亚的年代,戏剧通常遵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即戏剧应该注重剧情,而不是人物。在《哈姆雷特》当中,莎士比亚翻转了这一规则,将重点放在了独白,而不是剧情上,这样观众就可以获悉哈姆雷特的动机和思想。除了“坏”四开本以外,戏剧看似断断续续、情节不规则。例如,在掘墓戏时 ,哈姆雷特似乎决志行刺克劳地:但在下一幕时,当克劳地再次出现,王子却突然软了下来。学者们依然就此争辩不休,不知这是否是创作中的瑕疵,还是故意增添主题中思想混淆与二重性的手法[89]。最后,其它戏剧一般时长两个小时,而作为莎士比亚篇幅最长的作品,《哈姆雷特》,这个总计4042行,29551字的作品,需要超过4小时的时间来完成演出。甚至在今天,戏剧也通常只演其中的一部分,也只有在影视版中才进行全部的演出。《哈姆雷特》也使用了莎士比亚擅长的手法——戏中戏,即使用故事中讲述的另一个故事来进行叙述。 哈姆雷特有关的电影 《哈姆雷特》曾多次被搬上银幕,比较广为人知的版本(其他详见“哈姆雷特”消歧义(英语:Hamlet (disambiguation)))有: 1948年,《皇子复仇记》,黑白电影,劳伦斯·奥利维尔自导自演,更凭此片获多项奥斯卡金像奖。1964年,《哈姆雷特》,俄罗斯俄语版,科津采夫执导,斯莫克图诺夫斯基主演。1969年,《哈姆雷特》,首部彩色版,Tony Richardson执导,Nicol Williamson主演。1990年,《王子复仇记》,霍高·薛科维尼执导,米路·吉逊主演。1996年,《哈姆雷特》,首部足本电影版,简尼夫·班纳自导自演。2000年,《哈姆雷特之后现代叛逆篇》,现代曼克顿版,Michael Almereyda执导,伊森·霍克主演。 奥赛罗 《奥赛罗》(Othello: The Moor of Venice)是莎士比亚大约于1603年所写作的一出悲剧。戏剧被认为是根据意大利短篇小说《一位摩尔上尉》(Un Capitano Moro)改编而成,后者是由乔凡尼·薄伽丘的门徒吉拉尔迪·钦齐奥写成,并于1565年出版。剧情围绕这四位角色展开:供职威尼斯部队的摩尔军奥赛罗;妻子苔丝狄蒙娜;副将凯西奥;和骗取他信任的旗官伊阿古。由于戏剧情节跌宕起伏,涉及种族、爱情、嫉妒、背叛,《奥赛罗》依然常在今天上演,并为众多作品提供了创意基础。 奥赛罗人物 奥赛罗 (Othello),摩尔人(黑人)、威尼斯将军。苔丝狄蒙娜 (Desdemona),奥赛罗的妻子、勃拉班修的女儿。伊阿古 (Iago),奥赛罗的旗官、爱米利娅的丈夫、反派角色。凯西奥 (Cassio),奥赛罗的副将。爱米利娅 (Emilia),伊阿古的妻子、苔丝狄蒙娜的女仆。比恩卡 (Bianca),凯西奥的爱人。勃拉班修 (Brabantio),威尼斯元老、葛莱西安诺的长兄、苔丝狄蒙娜的父亲。洛特利哥 (Roderigo),风流和有钱的威尼斯人、暗恋苔丝狄蒙娜。威尼斯公爵 (Duke of Venice)葛莱西安诺 (Gratiano),勃拉班修的弟弟。罗多维科 (Lodovico),勃拉班修的亲戚、苔丝狄蒙娜的表亲。蒙泰诺 (Montano),塞浦路斯总督、奥赛罗的前任。小丑,奥赛罗的仆人。官长、绅士、信使、传令官、水手、侍从、乐工等。 上一页 0 /5 下一页
㈥ 哈姆雷特哪个电影版本忠于原著
1948的《哈姆雷特》忠于原著。《哈姆雷特》是由Two Cities Films Ltd出品,劳伦斯·奥利弗导演,劳伦斯·奥利弗、简·西蒙斯等人主演的一部剧情片。该片于1948年5月4日在英国上映。
影片改编自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因为叔叔篡位,从而替父报仇的故事。该片获得第21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
(6)哈姆雷特哪个电影版本最经典扩展阅读
原著《哈姆雷特》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狄斯即位和叔父与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这使哈姆雷特充满了疑惑和不满。
紧接着,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岗时出现了父亲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说明自己是被克劳狄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复仇。随后,哈姆雷特利用装疯掩护自己并通过"戏中戏"证实了自己的叔父的确是杀父仇人。
由于错误地杀死了心爱的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克劳狄斯试图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机逃回丹麦,却得知奥菲莉亚自杀并不得不接受了与其兄雷欧提斯的决斗。
㈦ 哈姆雷特电影哪部最符合莎士比亚的原剧本
获得 奥斯卡 金像奖的1948版
1948版电影
基本信息
内容类型:剧情片 故事片 所属国别:英国 原文语种:英文 配音语种:中文 原著作者: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导演:劳伦斯·奥利维尔(Laurence Olivier) 主演:劳伦斯·奥利维尔(Laurence Olivier) 摄影:Desmond Dickinson 作曲:威廉华尔顿 (William Walton) 出品:J. Arthur Rank Films Pilgrim Pictures Rank Film Organization [uk] Two Cities Films Ltd. [uk] 摄制日期:1948年 更多中文片名:王子复仇记 更多外文片名:Amlet(Greece ,reissue title);Amleto(Italy)Amletos(Greece) 片长:155 min 色彩:黑白 混音:单声道 级别:Australia:G / UK:U / Argentina:13 / Finland:K-12 / USA:Approved 制作成本:£500,000 (estimated) 制作周期:1947年4月 - 1947年11月 摄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35 mm
演职员表
导演: 劳伦斯·奥利弗 Laurence Olivier 编剧: 威廉·莎士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 ....原著 (play) 劳伦斯·奥利弗 Laurence Olivier ....uncredited 主演: 劳伦斯·奥利弗 Laurence Olivier ....Hamlet(Prince of Denmark) 简·西蒙斯 Jean Simmons ....Ophelia, daughter of Polonius 安东尼·奎尔 Anthony Quayle ....Marcellus
剧情简介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父王在花园中打盹时突然神秘死去,皇叔继位并娶母后为妻,令哈姆雷特深觉羞愧与愤怒。他对父亲的死因有所怀疑,忧郁过度,终日愁容满面。某夜他遇见父王鬼魂诉冤,终于知道原来是皇叔为篡位娶嫂而毒害亲兄。为报父仇他假装发疯以避开皇叔监视,并请戏班进宫表演一出与父王被杀经过十分相似的戏剧,逼使叔父原形毕露,结果他却误杀恋人奥菲莉亚的父亲,导致她因此发疯坠河而死。他的母亲后来也误饮毒酒身亡。优柔寡断的王子终于在怒不可遏之下杀死万恶的叔叔。 这是一部真正拍出莎剧古典戏味的代表作,由劳伦斯·奥立佛自导自演,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金像奖。 共分为十幕: 1、深夜显幽灵 2、先王揭阴谋 3、装疯伤情人 4、演戏巧试探 5、寡断失良机 6、误杀情人父 7、海上得脱险 8、情人断芳魂 9、墓地起冲突 10、悲情大结局 全片成功地突破舞台剧局限,在场景设计和镜头运动上都充分发挥了电影的映象魅力。奥立佛的念白和表情同样精彩,将王子的性格悲剧诠释得丝丝入扣,吉恩.西蒙丝饰演奥菲莉亚则纯美至极。 “有人因天性不良而丧失理智,或因积习难返而抱憾终身,虽有纯洁的道德,亦无法补救”,本片是莎士比亚作品搬上银幕上,成就最高影片,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两项大奖,提名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
幕后制作
公认的最经典版本,荣获威尼斯金狮奖和第2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等5项大奖。奥利佛的形象塑造深入人心,孙道临的配音版也非常出色。1969英国版长114分钟,导演托尼·理查森,主演尼克·威廉森、安东尼·霍普金斯等,由舞台版改编而成,但效果并不理想,只有奥菲丽娅一角独具特色。1990版(135分钟)是现代普通观众最容易接受的版本,导演佛朗哥·泽菲雷里拍过多部沙翁名剧,主演梅尔·吉布森。该版本拍摄于苏格兰北部,吉布森的表演充满活力,人物塑造更具当代感。1996年布拉纳版的最大特色是:第一,它对莎翁台词没有做任何删减,这在电影版中属首次(但市面上有两个半小时的压缩版);第二,它汇聚了众多大腕,像罗宾·威廉斯、比利·克里斯多、查尔顿·海斯顿、法国大明星杰拉·德巴杜均在片中客串。布拉纳的哈姆雷特不是忧郁型的,而更偏火爆型。片长共238分钟。导演和主角凯尼斯·布拉纳被公认为当代莎剧的最权威诠释者。其他主演包括凯特·温斯莱特、朱丽·克里斯蒂、戴瑞克·杰寇比等英国大腕。2000版111分钟,主演伊森·霍克,剧情搬到了纽约,丹麦变成了丹麦公司,王子化身成独立影像制片人,颇具创意和实验性。另外有一个2001年版本也将故事搬到现代,主演兼导演是坎贝尔·斯格特。
㈧ 哪个时期的哈姆雷特最经典 为什么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二时期(1601—1607),又称悲剧时期! 莎士比亚的文学创作道路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590—1600),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世界观和创作风格形成时期,共写了9部历史剧和2部长诗。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有《理查三世》(1592)、《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和《威尼斯商人》(1597)。第二时期(1601—1607),是核轮莎士比亚文艺思想成熟、艺术上达到高峰的阶段。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不朽的四改滚信大悲剧:《哈姆雷特》(1601)《奥赛罗》(1604)、《李尔王》(1606)和《麦克白》(1606)。第备逗三时期(1608—1613),是莎士比亚的创作晚期,作品由悲剧转向传奇剧,带有明显的乌托邦式的空想主义色彩。反映了他的人文主义理想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以及他力求两者和谐的心态。主要作品《辛白林》(1609)、《冬天的故事》(1610)和《暴风雨》(1611)等。
㈨ 求最符合原著的电影版本《哈姆雷特》和《傲曼与偏见》。说清版本
哈姆雷特 (1948) (Hamlet)
PS:有人感觉,1948年的是始祖,剪接好,服装精美;1980年的BBC版很传神;1990年版本的可看性高;1996年版本的有4小时对英语学习很有帮助,就是男主角有点老。最后还有要看你自己斟酌。
㈩ 哪个版本的《哈姆雷特》电影最忠于原著
1948 劳伦斯·奥利弗 Laurence Olivier自导自演的版本看起来比较像戏剧,因此可以说是最接近原著
但最好看的版本应该是1996年肯尼思·布拉纳Kenneth Branagh自导自演的版本,荣获1997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服装、音乐等多项提名
还有一个伊桑霍克的版本,是更悲情哈姆雷特的演绎,也不错